许智宏:多数科研不端行为源于学术训练缺乏
许智宏:多数科研不端行为源于学术训练缺乏
就“学术诚信”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
记者:在当下社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了很多科研不端行为。以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芯片——“汉芯一号”为例,所谓的发明人将从美国进口来的芯片加上了汉芯字样的标志,骗取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许智宏:目前,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发表论文、就业机会、岗位升迁、工资待遇、同事竞争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这是导致科研不端行为和“不规矩行为”的诱因。
而其根本原因是,许多科研人员甚至是广泛领域内的学者,对于学术规范的基本训练不够。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研究者故意触犯学术道德或科研行为不端,而是缺乏基本训练和常识。所以,我们应该一开始就要对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告诉他们怎样的“引注格式”是正确的,怎样的引述是不能做的。
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理科生做实验是有严格记录的。出现一个错误的实验结果也应该记录在案。这就是培养大学生基本学术规范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办法。在社会科学领域,教会青年人如何写论文,如何引用文献,都亟须规范。
做学问要有做学问的态度。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坐冷板凳十几年才写一本书,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年炮制几十篇文章。
记者:倡导学术诚信不只是在科学界,在整个社会上也大力提倡诚信做人、诚信办事。请您对青年人讲几句关于做人方面的话。
许智宏: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不管国内还是国外,一个人诚信与否对他的一生有重要影响。举个例子,现在有些学生想到美国去留学,就自己用我国一些知名教授的名字给国外的高校写推荐信,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现在外国很多导师收到推荐信以后,会用电子邮件方式向国内的教授求证。如果发现不实,那个学生的诚信就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年轻人,要培养真正的实事求是原则,不仅要在学术上诚信,对人、对社会也要有信誉。诚信是思想境界的一个基本规则。如果没有了诚信,思想境界也就不存在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