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公共卫生分坛隆重召开
北京论坛公共卫生分坛隆重召开
发布日期:2007-11-05
北京论坛(2007)11月2日-4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今年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人口所联合组织人口与公共卫生分论坛同时举办,主题是:人口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健康保障。主要讨论在人口转变、健康转变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健康保障和公共政策问题,针对不同的人口发展态势和不同需求的重点人群提出关键问题和政策建议。
本论坛邀请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54位在人口转变与人口政策、人口健康、人口与环境、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卫生公平、卫生经济、老年医学研究及在老龄人口、弱势人群研究等方面的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优秀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其中包括著名人口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约翰·邦加茨(John Bongaarts),国际老年学会会长雷纳.玛.库玛瑞斯(Renato Maia Guimar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琳达. 罗森斯托克(Linda Rosenstock)、前任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希瑞·泰丽雅(Siri Tellier)等。学者们分四个专题研讨,分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卫生服务需求与提供;弱势人群的健康保障;出生人口素质和生殖健康;不同国家人口和发展的模式与政策。
分论坛由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永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口所所长郑晓瑛教授致欢迎辞。联合国人口基金驻日内瓦办公室负责人、前任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Siri Tellier教授首先发言,她报告题目是“低出生率后时代的老年问题”,介绍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原因及其影响,探讨了综合人口、经济、社会、卫生、政治等多学科研究人口问题的新方法,并提出联合国所倡导以“互惠和公平”为原则的建立“大同社会”的目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春副教授报告了“健康教育对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意愿的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传播信息,改善行为的措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对新农合的认识,减少对新农合管理的疑虑,提高农民参合意愿。
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人口委员会副主席约翰·邦加茨博士的报告题目是“发展中世界的人口增长与政策选择”。他指出人口问题使得各国“消除贫困”的目标变得愈发困难,计划外生育、高生育率、低死亡率、人口动力和净移民是人口增长的五大动力,各国应根据各自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
国际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巴西老年医学研究会长雷纳.玛.库玛瑞斯博士在“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报告中采用健康资本的概念来解释人口发展和健康保障的差异性,提出对健康资本的投资,例如教育,住房,卫生,营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预防保健和充分的医疗服务,都是减少社会-经济状况较低而引起的健康差距,保障健康需求的良好策略。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琳达. 罗森斯托克博士是职业与环境卫生学领域公共卫生与科学政策权威专家。她的题目为“推进人口健康:全球视野”的报告阐释了健康投资中忽略公共卫生和卫生研究的严重失衡状况,随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如社会差异、环境恶化、食品安全以及致病微生物的威胁,非常必要优先投资公共卫生研究领域。
随后讨论“弱势人群和健康”问题。弱势人群包括患慢性疾病者,残疾人,无生活来源者,移民和难民,妇女和儿童以及老年人等。由于不同背景,他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健康情况也相差很大,积极寻求有效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来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协会阎青春副会长介绍了我国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和我国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和供给状况。我国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现实需求是巨大的,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这种需求更是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例如: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城乡合计为69.2,其中城市地区为80.8%,农村地区为65.1%;全国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平均为6.6%,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上升,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患老年性痴呆的比例超过1/3;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每5年约增长一倍。据专家们最保守的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患老年性痴呆的人数将超过5313万。形势逼人而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远远地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政府应当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展老年人医疗卫生保障和护理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作出制度化安排;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高龄和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从而加快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护理服务体系建设。
来自美国杜克大学Helen Hoening教授做了题目为“健康老龄化—纵然处于逆境”的报告,她阐述如何使人们良好应对机体功能障碍,即使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遇到疾病和困难,也能争取到较少的残疾。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卫生经济学系的Peter C. Coyte教授作了“正在出现的市场中保健筹资问题”的报告,并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通常采用的卫生保健筹资机制的相对优缺点进行了探索,特别关注于:公共与私人筹资方式的比较,对卫生保健多样化筹资起到积极鼓励作用的因素;私人卫生保险与现款支付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卫生系统绩效的相关意义。这些将对促成各方就卫生保健筹资机制展开对话,最终为新兴市场中循证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指导。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拓红教授报告了“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老龄化导致卫生保健服务需要量的迅速增加,也同时改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和内容,从单一的医院治疗转变到综合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模式。日本、韩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有效性。卫生部在2005年和2006命名了108个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社区综合服务模式的发展。然而,目前这种模式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要。社区卫生服务理念虽然是清晰的,但制约因素很多,例如政府补偿机制不明确、不到位,全科医生的资质不高,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日本滨松大学医学院公众卫生与预防医学系担任教授的尾岛俊之博士介绍了日本公共卫生的历史和现状,并阐述了该卫生保健系统和医疗制度的不足和前景。日本是著名的长寿社会,作为全球新生儿死亡率最低的国家,其全民医疗保险、食物福利、社会保险和免费获得的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还有来自美国人口委员会政策研究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社会学系、瑞士母亲、婴儿、儿童健康研究所、奥地利、印度、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复旦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部北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教育部、卫生部等专家分别作了:保健服务的可行性及影响寿命的因素;医疗卫生政策之困境:北京市城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研究;美国卫生状况的差异及其改善策略;不可避免的健康老龄化;理解和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 一项全球挑战;生育水平的多样性及其对未来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时代长期公共卫生政策;21世纪日本促进人民健康的基本战略与政策等。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国家人口和发展的模式不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差异还折射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各国基于各自的人口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形成和制定了不同的人口与发展政策。本次论坛研究和比较不同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发展模式,对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进行比较和评估,不仅可以促进人口和发展的理论进展,而且可以为我国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每场学术报告都有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人口所的老师、学生100多人参加并讨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