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首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获成功
北大医院首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获成功
发布日期:2007-03-06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好发于30~60岁成人。据流行病学统计调查国内每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的发病率约为5~20/10万人每年, 其中34%由动脉瘤造成。在所有SAH的动脉瘤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瘤后果最为严重,同时由于椎基底动脉解剖的特殊性,椎基底动脉瘤外科手术病残率和病死率仍较高。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和血管内支架的应用,使血管内栓塞成为治疗椎基底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日前,北大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成功的为一位椎动脉瘤患者施行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解除了患者体内的“隐性炸弹”。该患者因神经相关症状住院检查时发现左侧椎动脉瘤,该动脉瘤位于颅内,宽基底,单纯弹簧圈栓塞容易发生移位等并发症。我科在邹英华主任带领下反复讨论,认为可行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该手术经股动脉置入6F(2mm)鞘后,将6F导引导管送至椎动脉,根据受累椎基底动脉的长度及椎基底动脉的直径选择合适规格的自膨式支架,在微导丝导引下,送至椎基底动脉受累段,通过造影证实支架远近端各超过椎基底动脉受累段3~5 mm,释放支架。造影确认支架无移位,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内,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弹簧圈填塞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最早由Geremia等于1994年提出,2002年用于临床,我国于2004年引进该技术,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医院可以开展,本例手术的成功使我院跻身于这一行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优点是 支架上的网眼可以允许足够的血流供应基底动脉的脑干穿支动脉而不发生阻塞。支架在动脉瘤开口制造一个“保护栏”可防止弹簧圈移位。支架的网眼允许微导管穿过在动脉瘤内填置弹簧圈, 后者促进血栓的形成, 最终引起动脉瘤内的组织机化,达到永久治愈目的。
(北大医院 介入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