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眼中的黎晓新教授:她的成绩来自奋斗
爱人眼中的黎晓新教授:她的成绩来自奋斗
发布日期:2007-03-20
李春英
每到夏天,人民医院不少的人都问,黎大夫每天中午就吃一条黄瓜,两个西红柿,哪来的那么大精神?其实人们不知道,她中午只吃这些既不是为了减肥,也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为了下午有精神工作。她说如果中午吃多了就要犯困,下午就没精神看病人了,黄瓜、西红柿能解决饥饿感就行。每到她的门诊日,她就是这样保持“精力”的。
有位曾经观摩过她的手术的同行曾经和我说,看她做手术真像看一场精细的雕刻,我们谁都没看见黄斑前面有一层膜,她却说肯定有,而且很快就用镊子夹起那薄如蝉翼的膜。另一为同行曾经问她:你净接收别人做失败的手术,你真的没有顾虑吗?她爽快地回答,我也愿意接收容易做的病例,可总不能让那些手术失败的患者对我们医生失望啊!我们的责任就是对病人百分之百地负责。
20年来,她真的就像勾践卧薪尝胆那样,丝毫不敢懈怠,一刻也不放松自己的追求。有人说她的手术已经炉火纯青了,她却从没有满足过。记得前年春节,家里人都希望她能和家人一起过年,她却选择自费到美国去学手术。她说自己只有春节可以抽出时间来,这几天病人少些,过了年病人就又都来了,赶在这时去学点新技术,回来就可以马上开展。
好多人都以为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可是晓新从来不这样认为。如今已经有近300名进修医生从他们的眼底病学习班结业。这些医生大多来自边远地区,好多人已经可以独立开展工作。他们遇到任何疑难问题都会电话询问。好多人都知道,晓新每晚写文章时最怕别人打扰,我每天晚上都要做电话的接线员,“过滤”很多电话,但是对来自边远地区医生的电话,她从来没有过不耐烦,总是非常耐心地接听,认真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有时这些学生要把最难作得手术留下来,邀请晓新去指导他们作。边远地区的手术条件远不及人民医院,晓新完全可以要求他们把病人转来北京,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规避风险。但是为了培养当地的医生,晓新总会抽自己的休息时间去指导他们。香港中文大学的眼科主任林顺潮先生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教授,他是“健康列车”主要的发起人,林先生特别关心内地基层眼科医生的培养,经常到内地边远地区帮助当地的眼科医生。他非常惊讶地发现自己经常和晓新在西南、西北碰面。林先生非常推崇晓新的这种精神。这次推荐“金苹果奖”的候选人,是他把晓新的事迹介绍了出去。
都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可我从来没听说晓新和病人发生什么纠纷。谁都知道她是急脾气,对科里的医生、护士要求极严,可就是没见过她和病人红过脸。每天几十个病人围着她,她仍能保持和蔼的对待每个病人。有时我劝她别那么累了,不行就少看些病人吧,可她总说病人头一天晚上就排队挂号,他们多不容易啊,我累点没关系。
作为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好多学术会议她必须参加,可是她经常是上午坐飞机去,讲完课下午就返回,从来没有说到什么地方去旅游一下。四川她去过几十遍了,什么九寨沟、黄龙、都江堰……她都没有去过。其实她也不是不想去,而是她总觉得那么多病人等着她看病,她不能把他们丢下啊。去年国庆节,我们总算动员她和全家人一道去张家界,连来带去用了4天时间,这是她外出旅游最长的一次了,旅游路上她的手机也是不断地和病房联系,她最不放心的仍然是病人。她去美国参加全美眼科年会,也从来没有超过一周,往往时不等吃上年会的晚宴,她已经登上了回国的飞机。这次从巴基斯坦回来,坐了十多个小时夜航加日航飞机,下午三点钟回到首都机场,四点钟她已经坐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办公了。
她的讲课非常生动,内容也总是更新。她每次都会把自己最新取得的经验加到讲课内容里。每天晚上,她要在计算机前工作到深夜,没有一天间断。全家人都非常心疼她,老阿姨会给她褒汤,让她尽量保证营养;儿子会主动帮她修计算机;儿媳会帮她翻译一些资料,孩子们有时会风趣地要求给她做秘书。她又何尝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记得有记者问她有什么遗憾,她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更多地时间陪陪孩子们,他们回家时我在忙写书,等我有时间,他们已经入睡了”。
(注:本文作者李春英教授是黎晓新教授的爱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