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统一新医改方向 社区成医改探路先锋

中央定调统一新医改方向 社区成医改探路先锋

      在今年两会上,医改问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2006年,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一份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新方案,正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悄然酝酿。虽然方案制定者集体保持沉默,但中国新医改并未裹足不前。

  这一年,中央高层为医改定调,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统一了争论多时的医改方向之争;这一年,11部委抽调精兵组成医改协调小组,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各方意见;这一年,9大医改课题全国招标,凝聚各方之力,求解医改难题。

  深入改革迫在眉睫

  中央定调医改方向

  “医改很难,很复杂。”这几乎是每一个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必然提到的一句话。与此同时,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越来越高,一场深入的改革迫在眉睫。

  2006年,是新医改方案酝酿和形成的关键一年,对于若干年中国的医改走向至关重要。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中央以最高会议决议的方式,明确医改的方向。这个方向的提出,在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尚属首次。

  许多关注医改的人都注意到,就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不久,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组织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被邀请进中南海,介绍了国外的医改经验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关系。学习会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医改方向。“一般来讲,集体学习的内容就代表了目前中央正在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杨团分析说。在2006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再次强调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宣言和表态显示,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之争,在决策层已经取得了一致。最高层为医改方向一锤定音。

  “中央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就是给人民一个明确的承诺。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领域,政府要承担责任,要投钱,要让人民平等地享受基本卫生保健。”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前副部长朱庆生分析说,这是2006年医改的一个最大动作和进展。

  11部委成立协调小组

  医改新方案运筹帐中

  高强,中国卫生部部长,当“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时,他也成了媒体追堵的对象。

  2006年,以高强为首的卫生部联手10部委,着手设计新医改方案。事实上,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与中国的医改进程,早在199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而揭开了中国医改大序幕。

  当时,高强任职国务院办公厅副秘书长。在此之前,他从事的是与卫生毫不相干的财政工作。

  这个改革,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个内容,卫生界人士俗称其为“三项改革”。然而,这项改革从一开始就时运不济,屡次中止———1998年的大洪水,2004年非典来袭,接下来又是禽流感,一直到2005年,没有一项内容真正贯彻到位。

  非典期间,高强调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防治组组长,2005年4月27日,正式成为卫生部部长。对于自己曾经参与的改革,高强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评价说,“谁也没有说过三项改革是市场化的改革。这个改革的方向没有一点问题,只是没有落实到位。”

  正是由于高强的特殊身份,有一些专家猜测,卫生部的方案,可能会延续1996年时的医改大思路。2006年年初的两会上,高强曾谨慎地表示,医改的方案正在研究中,期望在2006年年底有个初步的结果。

  然而整整一年,关于方案的细节,官方集体封口。

  据了解,目前由11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分成4个组进行工作,分别为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药品和筹资。医疗保险由劳动保障部牵头,医疗服务由卫生部牵头,药品由卫生部牵头,筹资则由财政部牵头。目前4个分报告都已经完成,总报告正在拟定中。

  医改小组广纳民意

  9大课题全国招标

  2006年,新医改方案的制定显示了空前的公共性和广泛性,医改小组通过各种途径,广纳民间学者意见,听取不同声音。

  9月27日,医改协调小组牵头单位之一、国家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开辟专栏,请社会各界为医改建言。

  10月23日,北京泰山饭店,卫生部9大医改课题全国招标。据参加招标并成功获得其中一个课题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赵德余教授介绍,招标的9个课题是卫生部和英国国际发展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合作项目,由卫生部社会发展司具体操作。这个合作项目为期3年,每年都会启动七八个课题,首批课题正好赶上卫生部拟定医改方案,因此将直接为医改新方案提供参考。由于要赶进度,招标只用了10天左右,整个课题也只给了专家们四五个月的时间。目前各个课题都已基本完成,正在由卫生部验收。“估计官方想赶在十七大之前出台新的方案”。

  据赵德余介绍,此次招标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围绕中央提出的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做的,包括基本卫生服务保障的可行性、筹资模式、供给方式、支付方式、用药保障和贫困救助等方面。

  大政未出台小策先行

  社区成医改探路先锋

  2006年,在医改方案尚未出台前,社区医疗和新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成为去年医改的两个“探路先锋”,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突破。

  去年年初,“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个鲜明的口号,被官方高调提出,并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及。社区医疗成为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卫生部各级官员逢场合必讲其重要性。

  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去年两会上被各路媒体围追堵截中,透露了他对社区卫生改革的思路,这一思路在2006年一年的时间里被逐步贯彻和实施。一些地方社区医院开始试点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目前,全国已经建成50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因为这个问题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医院的问题比较难,可以先解决社区嘛,这个投入可以逐步来,而且做实基础总不会错。”朱庆生说,社区是建立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基础性环节。

  在农村,新农合缴费标准提高,去年政府财政补助由20元提高到40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惠及全国4.1亿农民。

  事实上,在国家的医改大旗尚未树起之前,北京、广州等地已经在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高强也曾在全国卫生工作会上对各地医疗提出希望,“在国家整体改革方案未出台之前,各地要积极探索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但由于全国的方针并未明确,各地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去年底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虽然广东的医改步伐快一点,但大多数人仍然认为“看病贵看病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方向还不是很明确。北京市主管卫生的副市长丁向阳也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既要治标,又要治本,目前我们只能先治标。

(北医新闻网摘自《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