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新一轮“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基础医学院新一轮“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3月15日晚,《走向创新人才之路》暨基础医学院新一轮“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仪式在逸夫楼508举行。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长江学者王宪教授为参与创新人才计划的全体同学及对科研感兴趣的各院系师生作了“如何成为创新人才”的专题讲座,很多同学特地从北大本部赶回来聆听讲座。参加启动式的领导有教育处副处长蔡景一、李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学军,副书记郭琦,团委书记赵姗,教办主任张仲远、副主任吴金兰和张燕老师。
 
        启动仪式开始,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学军老师介绍了本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历年来基础医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情况。该计划起自2001年,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基础医学院在全国各医学院校中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让同学们在早期进入科研试验室参与科研学术活动,培养同学们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探索一条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途径。计划一开始就得到了医学部各级领导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参与计划的指导老师都是各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精英,其中还包括数位院士和长江学者,目前该计划已经有多篇研究论文被SCI收录。此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面对基础医学院04级、05级的学生,同时吸引了校内其他学院学生的参与。
 
     在了解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概况后,医学部副主任王宪教授给在场的同学做了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讲座。王老师在对中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深入地剖析和比较后认为,目前中国高等学府里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和考试的成绩,却忽视了对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也不能单方面指责教师缺乏教育理念和思想局限,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的大环境亦是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对于科研和创新,王宪老师着重强调了进行创新学习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兴趣和能力。科研不仅仅是针对艰深的课题,科研的思维方式和题材往往就潜伏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创新也并不是遥不可及,任何创新和发现都首先是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逐渐积累的结果。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里,王宪老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科研与创新的内涵,并不时地与场下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回答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现场的气氛十分活跃。讲座结束后还有很多同学与王老师一同探讨,迟迟不愿离去。王宪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创新和科研思维的培养新颖的理念,让我们真正思考什么才是创新,怎样培养科研思维,不但为同学们的成才之路指明方向,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 基础医学院团学联学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