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辉院士: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任重道远
庄辉院士: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任重道远
发布日期:2007-05-30
采访人/傅冬红
人物小档案
庄辉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药典委员会、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
庄辉院士长期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七五》期间,负责国家《七五》公关课题“非甲非乙型肝炎病原学及流行病原学研究”。《八五》和《九五》期间,负责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戊型肝炎诊断试剂研制”。
2006年12月1日是第15个世界艾滋病日,卫生部又公布了一组惊人的数字:到2006年上半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近100万,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迅速蔓延散播。据专家预测: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届时,每130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项权威报告显示,在未来10年,艾滋病流行造成的损失将不少于225亿元。
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家庄辉院士在2006年几次公开场合的报告中谈及我国乙型肝炎病毒 (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一些数据更令人吃惊,且尚未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2亿,占我国总人口的9.09%,其中有1/4是慢性乙型肝炎,大约是3000万例,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是艾滋病病毒的100倍。
慢性乙型肝炎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一项疾病经济学研究,对各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年平均医疗费用作了统计,我国1例慢性乙型肝炎 (包括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病人一年平均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为30477元人民币,如我国3000万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都进行治疗,则我国每年因慢性乙型肝炎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约9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约有近4000万例丙型肝炎病毒性感染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2003年报告新发病例21100多例,2004年37700多例,去年增加到52000多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记者带着一些问题采访了庄辉院士。
傅:请教庄辉院士,病毒肝炎性包括哪几种?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怎样?怎么理解HBV的传染性比艾滋病毒高100倍?
庄辉院士: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根据病原学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五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其中,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均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等经血途经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可导致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等辅助下方能复制,故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由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发病率高,遍及世界各地,病毒携带者多,较易变成慢性,甚至演化成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因此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生产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3.5亿慢性HBV携带者,占世界人口的5%。亚洲和非洲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8%~15%,携带者中约25%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硬化发生率为2%~20%,代偿期(虽然有病但是通过自身的调节疾病相对较稳定)肝硬化发展成失代偿期(通过自身的调节不可能使疾病稳定,病情越来越重)肝硬化为20%~23%,发展成肝癌的占6%~15%。
据调查推算,中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约15%~25%最终将死于肝硬化或合并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最终死于相关肝病的危险性,男性为50%,女性为15%。这与男性的病毒不易被清除,以及男性吸烟和饮酒等因素有关。
丙型肝炎是全世界导致死亡的十大感染性疾病之一。全球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人数的1/2,是艾滋病病毒感染(HIV)人数的5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三种流行形式:一是近10~30年来因滥用毒品而感染,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多为青少年发病;二是30~50年前因医疗器械等消毒不严导致感染,但近年来感染明显降低,如日本、意大利等国,因此,多为年长病人;三是上述两种因素并存,如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任何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无特殊年龄分布。
我国目前有4000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远远高于约65万的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病人数。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70%~80%的患者将演变为慢性丙型肝炎。
我国乙型和丙型肝炎均呈高度地方性流行。
与艾滋病毒相比,在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水平及其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都远高于艾滋病毒,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更易传播,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数远远高于艾滋病毒感染的原因。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转变:性传播比例明显上升,母婴传播下降
傅:请您介绍一下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途径和对人体的危害。
庄辉院士:我国属乙型肝炎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较少发生。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近年来,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明显改变,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不同乙型肝炎流行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加,原来低流行地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有所上升;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使人群的免疫力提高,母婴传播比例下降;社会经济状况改善,医疗服务项目增多,增加了医源性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约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生活水平提高使家庭内传播减少;生活方式改变,如静脉内注射毒品、不安全性行为等增加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水平传播;由于乙型肝炎的各种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的发生。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病毒是肝癌的罪魁祸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比非携带者高很多。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60亿人口中,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3.5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傅: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庄辉院士:乙型肝炎是可以预防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第3针疫苗。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年龄越小,越容易变成慢性感染,长大后得肝癌的风险也越大。因此,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最好在出生后立即接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关键是抗病毒治疗,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只有抗病毒治疗才有可能使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有所减轻。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拉米夫定(贺普丁)、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恩替卡韦(博路定)、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等,并已取得较好的疗效。
丙型肝炎危害比艾滋病大,但公众知晓率低
傅:有报道说86%丙型肝炎患者染病不自知,丙型肝炎为什么被称为“沉默杀手”?
庄辉院士:丙型肝炎是全世界导致死亡的十大感染性疾病之一。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86%的丙型肝炎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进展性疾病。我国目前有4000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远远高于约65万的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病人数,而且与仅5%~10%的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的慢性化率相比,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70%-80%的患者将演变为慢性丙型肝炎。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的新发丙型肝炎病人数已从2003年的2万多人发展为2005年的近5万余人。由于目前丙型肝炎检测没有被列入常规检查项目,我国也缺乏对高危人群的有效筛查机制,因此,不少丙型肝炎患者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接受治疗,进而导致传染源的进一步扩大。
之所以称丙型肝炎是“沉没杀手”,是因为它传染广泛、慢性化率高,其症状不明显,病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持续进展,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将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而公众乃至不少医务工作者对该病在隐匿状态下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该病对健康的危害和给社会造成的负担越来越大,所以无论从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危害,还是对国家和个人造成的经济负担来考虑,丙型肝炎都是一个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和百姓重视这一疾病。
尚无预防丙型肝炎的有效疫苗,早检测、早治疗是关键
傅:请您介绍一下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庄辉院士: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是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有: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等。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性交及有不安全性行为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艾滋病毒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性更高。
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传播给其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丙型肝炎病毒核酸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艾滋病毒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血液中丙型肝炎病毒水平高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还有部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但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播。
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预防丙型肝炎的有效疫苗。因此,早检测、早治疗是关键。根据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首先要通过检测血清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人员。应发展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经皮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要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注射毒品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对有不安全性行为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对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目前丙型肝炎已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如能及时治疗,大多数丙型肝炎病人是可以治愈的。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50%~70%丙型肝炎病人是可以被治愈的。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丙型肝炎病人十分重要。
专家呼吁: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任重道远
傅:您长期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作为医学专家,您如何看待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
庄辉院士: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给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仍未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我们历时2个月对全国6个城市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现况调查,发现乙型肝炎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全方位负面影响;不仅是乙型肝炎患者,就是公众也普遍缺乏乙型肝炎的防治知识;而且乙型肝炎治疗市场混乱,药物繁多,方法欠科学规范。
艾滋病的防治基金要远远高于乙型肝炎,这与国际组织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分不开。从一个医学专家的角度而言,重视艾滋病是绝对必要的。今年2月我国也出台了《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这对我国乙型肝炎防治起了重要作用。但与艾滋病相比,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的认知程度亟待提高。根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不久前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非专科医生中,只有34%的人比较充分了解我国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和治疗常识。因此,开展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在我国仍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