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杨:大陆医学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思考
柯杨:大陆医学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思考
发布日期:2007-06-11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在《北京大学•高雄医学大学医学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高雄医学大学余幸司校长,医学院赖春生院长,各位高雄医学大学的朋友、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对高雄医学大学余幸司校长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余校长对高雄医学大学的历史介绍的非常细致、清晰。的确,对一个学校来说,学校的发展历史应该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北京大学医学部也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我先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具有95年历史的老校,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在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北京大学医学部曾是北京大学的医学院。1952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命名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95年来,北医培养了大批的学生,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和北京大学合并后,北京大学赋予医学部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这对于医学部的整体发展,对于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要。医学部作为一级协调教学和科研的机构,在大学和各二级学院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很多事情得以顺利解决。因为我们学校学生流很大,没有一个专业的学生是固定在一个院系里,不同专业建合作,如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都需要我们有人协调。合校带来的最大益处是医学生在北大校本部得到通识教育的机会,使学生接受了广泛、深厚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和大学精神的熏陶。从学科上讲,医学部的院系和北京大学的学科也在进行合作和学科交叉方面的探索。
今天我想很简要介绍一下大陆医学教育现状,主要是我们存在的问题和北医改革的基本思路。关于大陆医学教育的一般情况,以临床医学教育为例,我讲的有些是全国共性的,有些是我们北大比较突出的。总体来说,成绩是肯定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及对教育投入重视程度的增加,医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过去十几年中,医学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无论是在学制学位体系还是在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上都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以北大医学部为例,合校后医学部八年制学生得到了2年在北大校本部接受大学通识教育的机会,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这一点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希望所有学生都有这个机会。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高中生竞争很激烈,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分数上,所以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独立性等都有欠缺。而北大是全国最好的学校,可以成为医学生一个最佳的大学生涯的起步。在二级学科阶段,临床医学生得到了一定的科研训练,科研意识和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第一是学制和学位过于复杂多样,而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临床医生。我们现在的学制分别是5年(学士)、6年(学士)、7年(硕士)、8年(博士),还有本科后起点的硕士(5+3年)和博士(5+5年及7+3年)。面对这种状况,可能对中国来说,不仅要借鉴欧洲经验,要吸取美国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由于学制已经太复杂,我们对培养临床医生也有太多模糊的期望,使培养医生的目标受到冲击。而且造成各种学制毕业生出口时的程度参差不齐,在使用和管理上难度很大。第二,除了学制上问题,医学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还需要深刻地改革,我们普遍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仍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灌给学生尽量多的现成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和面对困惑的思考。方式也主要以学科为主导。医学的学科划分由于知识的爆炸已经很陈旧和不合实际、不适用了,仍然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造成大量的交叉、重复和低效。另外,教学中仍然以知识技术的掌握为主导。在医学教育中,需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培养、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仍很缺乏。总之,在过去在医学教育改革中,学制问题被广泛关注而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明显滞后。第三是医学教育的硬件较为落后。医学教育成本很高,由于人们伦理意识的加强,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智能技术,国内在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第四是毕业医学生的出口单一。在大陆,医学是吸引优秀学生的专业之一,然而绝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定在城市大医院,定在专科医生。由于目前大陆的医疗体制,和人们的旧有观念,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匮乏。很少有学生愿意做全科医生。这是需要通过医学教育转变师生观念中对医生等级的陈旧划分,同时需要在政府主导的改革中在体制给予保障和激励。
针对面临的问题,我们北京大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我们的办学目标要进一步明确,我们培养的是能为病人服务的医生。我们要在北大统一临床医学学制,给学生同等的待遇,对学生用一个质量标准来要求。目前,我们学制统一为8年。虽然我们不认为这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如果合理的使用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更合理安排教育计划,让学生在看似长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完成医学教育必须的内容。另外,给学生设立合理的相关专业出口,希望使不同的学生能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最后我们要进行教育方式、内容的深刻改革。这中间最难的是课程体制、教学方式的改革。此次高雄医学大学的同行到访,我们很希望能借鉴你们成功的经验。
下面我想结合我对医学教育的理解,介绍我们改革思路的依据和一些具体设想。医学教育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体制,但是都有明显的规律。第一点:医学教育都需要先有通识教育。不同国家通识教育的时间都在1-4年之间,具体时间长短根据学生入学起点不同而不同,每个学校不一样。在美国,医学生是在读了4年本科后再学医的。在大陆,我们的医学生都是高中起点的。我们的高中毕业生和美国的高中生知识量不同。我国的高中教育基础好,学生起点高,所以通识教育的时间可以稍短一些。第二点:通识教育之后要进行医学专业教育,由于医学教育的强实践性,无论什么学制,这个时间都是比较固定的,都是4-5年时间。第三点:毕业后教育是医学的特点,对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也根据所学的专业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第四点:医学教育是终生教育,学生在以后从医生涯中仍然要不断的学习。根据医学教育的普遍规律,我们提出了八年制临床教学培养新模式。我们从今年开始实施的学生学制统一都是本科起点的8年,但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出口。对学生8年时间的分配,我们这样考虑。首先对学生进行1年的通识教育,主要内容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1年在北大校园的通识教育似乎显短,但根据其它复杂因素权衡利弊以及后期要做的贯穿医学教育全程的人文素养的加强,我们认为这是适合北医的选择。然后是4年的医学教育,包括医学基础和实习。这5年学习后,学生可以选择学士出口。后3年我们重点要加强临床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达到明显高于五年制学生的临床水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这8年。这其中,有少数人通过筛选,通过更长时间的培养,进行科研训练,最终获得MD/PHD双学位。在这一基本时间框架下,我们要对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在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希望学生对人生理解的更深刻。1年北大人文知识的熏陶对学生的个性及人文素养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但是1年的时间也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这当中,增设更多的人文关怀方面的讲座和活动,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服务的机会,强化教师师德的榜样作用,以及办学当中以学生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的每一项工作的改进都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在医学教改中,我们已开展了部分PBL教学,但还很不够,我们必须下决心将我们的教学方式从原有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改为以器官、系统甚至疾病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这需要教师思想观念的根本改变。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有很强的责任心,也付出了巨大的投入,但在观念上对学生不放心,生怕学生基础不扎实。我们会从转变观念做起,从培训做起,一步步完成最终的改革。在科研能力上我们重点的是要加强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和思维方式的强化,以及实验室科研基本思路、方法论和科学严谨性的素质培养。 这些改革的基本思路将体现在王宪主任和王维民老师后面要介绍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计划中。有些工作我们还需要在教师中研讨。这次以余校长带队的高雄医学大学的教育代表团的来访正是我们研讨问题的很好机会。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