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济生院士:真诚 真情 真本领
韩济生院士:真诚 真情 真本领
发布日期:2008-11-12
——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 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听韩院士的学生讲,大到实验思路、图表设计,小到标点符号,每年每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他都要仔细改够3稿。由于韩院士的学术交流活动较多,占去了他很多时间,于是他常常将学生的论文草稿随身携带,走到哪儿改到哪儿,恰恰应了他的学生常说的“先生的时间长度不能改变,但他却常常在扩大时间的宽度”。我的采访,就安排在已经进行了一天的博士生答辩结束之后。
无论是电话联系,还是面对面的采访,韩济生给人的感觉都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尽管他没有休息便直接接受了采访,但仍然是精神不失矍铄、态度不失和蔼、回答不失认真。
从1981年开始招收第一个博士生开始,韩济生已经先后培养了50多名博士生,目前大部分都在欧美工作和学习。
韩济生是一个严师慈父,他的学生在读期间,韩济生对他们在工作上要求都非常严格,学生不可以有丝毫的含糊和马虎;尽管如此学生毕业后,仍然愿意和他们的韩老师讨论学术方面的问题,交流工作、生活方面的感受。每年元旦,韩济生总忘不了给海外的每一个学生寄去一张贺卡,捎去一句鼓励和关怀,其间的亲情,如同父母对子女。很多人出国后,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而都断断续续失去了地址,断了联系,但在韩老师实验室学习、工作过的人,但至今仍然往来密切,情同手足。
韩济生院士实验室的第一次周末午餐会始于1985年,至今已经坚持了近20年。午餐会既是大家互相沟通信息,进行学术论讨的地方,也是韩老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地方。在会上,每个人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学术见解,大胆发言。1988年,恰逢韩济生院士执教45周年,他的学生将他们与恩师的点滴回忆编成了一本书——《芳菲时节》,其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书中提及受惠于实验室的周末午餐会,正是韩老师对学生的这种广泛的能力训练,使得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国外的工作方式。
韩济生领导的实验室,既像一座钟表,又像一座熔炉,在有序而火热地向前运转。
每学期开学,韩老师都要亲自为实验室的每一位研究生准备一个半月的汇报记录本,并亲手用毛笔写上:“在科学的道路上”,以及每个人的名字。韩老师规定研究生必须不断总结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提出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并在每月1日和15日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按时上交,他不但要求学生按时上交,他自己也在抓紧时间批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惑。
韩济生院士不但教会了学生做学问,而且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正是他的学者正气,赢得了学生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为 学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利用针刺穴位来止痛,但当时西方一些学者仍把针刺镇痛看做是一种东方巫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当时卫生部发出通知,组织力量研究“针刺麻醉”的原理。韩济生就在那时接受了总理的这一嘱托,几十年来,率领他的同事和学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对针刺镇痛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此推动了中国疼痛医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并赢得了国际上很多学者的认可和关注。
研究出“针刺麻醉”的原理后,韩济生想,既然针灸可以阵痛,那么针灸疗法能不能用于其它方面的研究呢?
目前,我国公布的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100万,按照戒毒专家根据中国的现状来估计,实际数字可能要乘以5到10。这样,全国吸毒者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这无疑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方采取的美沙酮维持疗法,实际是一种小毒替代大毒的疗法,而且美沙酮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像西方国家那样发送美沙酮,其操作之难,费用之巨不言自明,所以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戒毒方法势在必行。
尽管大家对毒品的社会危害有目共睹,但是国家对戒毒方面研究经费的支持力度还是远不及心血管和肿瘤疾病的研究,韩济生的针灸戒毒科研项目曾3次申请相关经费资助而未获成功。缺少经费的支持,韩济生就用其它经费中“挤”出来的钱用于戒毒方面的研究。
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后,韩济生发现用不同的电频率刺激内关,外关,劳宫,合谷这4个穴位,可以使吸毒者的大脑中产生一种叫做“鸦片肽”的“自制吗啡”,利用这种方法戒毒,促使体内受到毒品侵害的内啡呔细胞逐渐恢复功能,这样,对于外来毒品的要求也就慢慢减弱了,这就达到了扶正固本、用自己的能力来抗击外来毒品的能力,从而可以使吸毒者逐渐摆脱对毒品的依赖,使复吸率降至70%。
2002年初,韩济生和他的夫人利用他们的10万元积蓄设立了“韩氏戒毒不复吸奖”,对于应用韩济生研制成功的戒毒仪脱毒成功后,经尿检和针剂测试,确证1年以上未复吸者,可得到5000元奖励。最初,他们还担心这个奖金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发完,可是,不到1年的时间,这20个名额全部发放完了。其中一个叫林学森的吸毒者,曾经每次需要吸食1到2克海洛因,一天要吸三四次,是当地有名的毒王,曾经4次戒毒,2次劳改,但都没有摆脱白色恶魔的纠缠。后来,他开始接受韩济生的针灸戒毒方法进行治疗,2002年1月,韩济生给予林学森1年不复吸的奖励,今年,林学森又通过了2年不复吸的测试,这让韩济生又惊又喜。
韩济生以自己的行动来号召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心误入岐途的吸毒者,使他们有可能回归到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
为 人
小事情,不起眼,却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和为人。
一日,韩济生教授家所住楼里一户人家传来笃笃的敲门声,主人应声开门,只见教授笑容可掬,手拿着一个信封状的东西立于门前。虽然是邻居,但因教授与主人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加之教授平时工作繁忙,来去匆匆,偶然在楼道相遇,也只是点头招呼而已。今日来访,不知何故。主人略显惊诧问道:“您有何事?”教授灿然一笑说:“你家小孩可在?”主人此时更有惊诧:我家小孙平时也还乖巧,莫不是将教授家的窗户玻璃打碎?花盆里的花儿摘走,或是将教授每天用以代步的自行车的气门芯拔掉?看见主人不安状,教授脸上更加灿烂,遂道出原委。原来不久前,教授下班后,在楼道遇到正在玩耍的这家小孩。教授知道这孩子常在楼道做好事,遂与之打招呼。一阵寒暄后,这一老一小遂饶有兴趣地攀谈起来。教授此时也没忘记其本行,将小孩的学习情况逐一问过,还意犹未尽,又询问有何业余爱好。答道:“集邮”。然后一声“韩爷爷再见”,遂冲出楼道,寻找他的小伙伴去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接下来的几天,教授开始了他的“业余爱好”。他是名人,且这名声又超越国界,因此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海外来信,随着这些信件来到的是世界各地风光奇异、五彩纷呈的邮票。教授还动员了夫人每天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漂亮的邮票剪下来,又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信封里收藏起来。然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从此以后,小男孩的“韩爷爷”就叫得更勤了。而韩爷爷的脸呢,也就更加灿烂了。
这就是韩济生院士,一个真实、真诚的学者,一个和蔼、平和的老人。
(《科学时报》 文/石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