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超越、融合、共享”成为促进北大前进的精神动力
让“超越、融合、共享”成为促进北大前进的精神动力
燕萱
2008年9月17日,随着那封承载着全人类梦想的“信”的寄出,北京残奥会完美谢幕。“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届残奥会,这一切源自于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残奥精神,它在我们运动中永放光芒。”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如果说,奥运会呈现的力量、速度和激情,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人类体魄与精神的伟大;那么,残奥会带给我们的,就是生命的礼赞,是人性的光辉,是一种远高于运动美感的内在精彩。
萨马兰奇曾经说:“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的确,当人们看到赛场上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超乎想象的顽强意志展现着超越极限的磅礴之力,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一种最真实的震撼。
残奥精神感动着所有的北大人。与此同时,北大人为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校承担了重要的志愿服务任务,是工作量最大的高校之一。2918名残奥会志愿者,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为学校增添了新的光彩,展现了当代北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在12天的残奥盛会里,北大人用满腔的热忱,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
每一代人都会有一些特别难忘的记忆,这将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精神动力源泉。北京残奥运会虽已结束,但拼搏不会停止,感动仍在延续。作为北京残奥会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精神已经融入了北大。
一
“超越·融合·共享”,这是北京残奥会的理念,这也是中国向全球人道主义事业所做出的承诺与贡献。伟大的思想总是有共通之处,体育精神与大学精神,残奥理念与教育理念之间也是如此,因为它们共同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本质。
——“超越”对于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要求运动员超越生理的缺陷,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生命的价值。残疾人运动员的超越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正是由于摒弃偏见、渴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诉求,使残奥健将们获得了思想的超越、精神的解放和意志的坚强。
如果没有超越,个人不会进步,事业不会兴旺,国家不会发展,历史不会进步。它使我们懂得:超越是一种智慧,一种力量,一种意志,一种境界。超越是人类永远不能放弃的品格。
大学的诞生与发展同样是人类超越自我的结晶。“人的超越性的培养,究其实质也即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引领、思想的前瞻是大学超越的基本形式。110年来,北京大学历经了四次跨越式发展,第一次是在民国初期,蔡元培校长改革北大,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引领了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第二次是西南联大时期,北大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条件下以刚毅卓绝的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第三次是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成为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第四次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由北大率先提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迎来了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北大是常为新的”。我们期待着,北大在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目标定位和历史使命等各个领域,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融合”是人与人因理解而产生的爱,是全社会、全世界因不分彼此而产生的和谐。
与运动融合,残疾人获得新生;与奥运融合,残疾人收获价值;与社会融合,残疾人找到人生的位置。北京残奥会给人们又一次提供了全面认识、深刻理解、热情关爱残疾人的机会。健全人敞开博爱的胸襟,社会展示包容的心态,人类的良知、善意,在此时放大。健全人志愿者和残疾人运动员的真诚相助是心灵间的交汇,观众与选手在赛场上的激情碰撞是精神上的共鸣,社会对残奥会和残疾人事业的理解更是残疾人群体与全社会的广泛融合。
融合也是大学的特征。北京大学的文化传统中,更有着大学“融合”思想的的丰富资源。蔡元培校长推崇“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囊括大典、包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此北大之所以为大也。西南联大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树立了大学“融合”的典范。
从“五四”前的文理合科、废门改系到今天校本部与医学部的深度融合,110年来北京大学学科的分合变迁,走的正是一条内涵式发展、实质性融合的道路。近年来,元培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和分子医学研究所等跨学科教学科研机构的相继成立,标志着北大的学科融合正在向纵深发展。
——“共享”、平等、参与,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共享”的主旋律,反复呈现在北京残奥会宏大的交响曲中。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将以北京残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维护残疾人权益,保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共享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已经成为政府决心、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教育机会共享、科研成果共享、国际资源共享是大学“共享”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就确立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创办校役夜班和平民学校。今日北大仍在举办“平民学校”教育,吸纳更多的适龄、适学青年加入。有教无类,让人民分享教育成果是北大对社会的承诺,也是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北大恪守“不让一个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学”的承诺,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同时将目光投向残障等其他特殊人群。2002年,桑兰被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并于2007年顺利毕业,成为残疾人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的典型。此外,外国语学院的“轮椅博士”、历史系的“无臂博士”都在北大受到悉心照顾,他们成才的奇迹,也激励着千百万残疾人发奋图强。
北京大学在科研成果的社会共享与学术资源的国际共享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仅举最近的一个例子:在国际重大科研合作任务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试验中,北大物理学院承担了关键部件的研制任务,这种“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大学对关键技术的研制,提升了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
二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巨大成功,得益于五千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厚底蕴,得益于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得益于21世纪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放自信的大国心态。
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的巨大成功,告诉人们如何在新起点继续复兴征程,启示人们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全方位融入世界。
经历了奥运会和残奥会洗礼的北大校园,万类霜天竞自由,更加生机盎然,更显发展活力。北大的全体师生,也更加自信地展望着未来。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既要审时度势,虚心学习,把握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规律,又要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进而实现从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文化边缘向中心的突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需要从“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精神中汲取营养,并且将我们的感动与思索,转化为建设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
首先,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体北大师生的社会责任感。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多难兴邦、旧邦新命的坚强品格,形成了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
其次,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全心全力服务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学术永远是北京大学的生命,我们要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抓手,努力成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重要阵地”。未来北大要“强化基础研究,瞄准学科前沿,突出研究重点,加强协同攻关”,“重视提高应用研究水平,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在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应全心钻研,埋头苦干,不断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做自主创新的时代先锋。
再次,要积极服务于人才兴国战略,为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而贡献力量。
百余年来,北大“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未来的北大,还要进一步坚持并且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在“高级人才立足于国内培养”的国家战略中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要率先垂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
教书育人是一种道德天职,励志求学,更应以德育为先。北京大学历来重视师德建设、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教师们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爱岗敬业,学生们勤奋学习、健康成才、文明生活、理性报国。未来,北大人仍应坚守“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原则,致力“进德修身,亲师乐群”的行为,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自觉成为引领和谐社会道德风尚的典范。
我们还要弘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形成的志愿者精神,使之成为一种校园文化风尚,成为广大师生自觉的行为习惯。我们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北大师生积极加入志愿者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北大学子自愿到基层、农村和西部去建功立业。
“超越、融合、共享”,残奥精神是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作为新的起点,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