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心理救援特色

北大六院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心理救援特色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四川同胞身上,这不仅是巴蜀人民的灾难,也是所有中国同胞心上的一道伤口,一份牵挂。在这次汶川里氏8.0级地震灾难中及过后的一段时间中,灾区人们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伤员、幸存者、救灾人员等多种人群表现的悲痛、恐惧、忧愁、焦虑、抑郁、自责、麻木、愤怒、易激惹、睡眠紊乱、躯体症状等。灾区迫切需求规模庞大、持久的心理危机干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发挥专业特长,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展现心理救援优势,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为灾区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北大六院共派出5批医疗队参与到抗震救灾心理救援工作中,每一支医疗队都为灾区的心理救援工作做出了贡献,谱写了一首首奉献之歌。
 
         第一批医疗队由丛中、郭延庆、原岩波、王宏生、张德政、郑宝清六位医护人员组成,他们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第三批抗震救灾医疗队,这支医疗队是以心理救援为特色的专业医疗救援队伍。该六名同志中有国内知名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有着参加过多次危机干预工作的经验和丰富的精神科临床工作的实践经验,还有两位同志直接参加过2003年抗击SARS的一线工作,因此我院的第一批医疗队员们具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开展好心理救援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第一批医疗队中,丛中同志担任队长、王宏生同志担任副队长,六名同志中有四名中共党员,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四名党员组成了临时党小组。全体党员同志在为期两周的工作中,作为工作团队的核心,踏踏实实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四名党员同志积极交纳特殊党费4000元整,通过家人或同事上交给六院党委。在抗震救灾前线,郑宝清同志看到了党和政府领导人亲赴灾区救援群众,看到了党员在救援中的先锋队作用,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了入党申请。
 
        在整个抗震救灾工作过程中,所有队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时刻牢记“展现首都人民风采,体现首都医务工作者风范,为灾区人民办实事”的宗旨,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北京市卫生局赴四川灾区医疗救治现场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积极主动、支持配合灾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深入灾区一线、深入医疗救治医院、深入灾区群众救助站,开展广泛而细致的心理救援工作,为灾区人民心灵重建、为灾区社会稳定、为未来灾后重建做出了微薄的应尽的贡献。北大六院第一批医疗队总共筛查灾民约2000人次,个别会谈约500人次。对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心理会谈,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精神状态,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病人心理问题,给他们进行心理应激讲座,小组心理辅导。在成都第一医院及第三医院的骨外科、急症科、心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总共进行了四场讲座和小组讨论,参加听课和讨论的医护人员约200人次。医疗队积极开展联络会诊工作,对于病人出现的精神科问题,如意识障碍、惊恐发作、心因性木僵、睡眠障碍等病人,及时会诊,提出诊断和治疗意见、建议,总共会诊约20人次。医疗队注重团队建设,培训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以及成都市的医院中的医护人员或心理干预人员,给他们讲授“严重事件会谈”的操作方法。郭延庆同志为小组成员进行了“严重事件会谈”,使成员的心理压力及时得到释放和调节,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丛中同志带领小组成员,利用中午吃饭聚会的时间,与大家交流工作经验,及时发现遇到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困难。对加入团队的4名广州来的志愿者,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指导与培训。医疗队员根据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制定了筛查标准和工作流程,并积极开展专业培训,为成都市及都江堰等地区的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救援的专业培训,做了《危机与神经症》(丛中)、《心理创伤案例讨论》(丛中)、《受灾群众心理问题的行为分析》(郭延庆)、《受灾儿童的心理救援》等讲座,听课人数达400人次。根据卫生部和于欣院长的要求,郭延庆和丛中拟定了《关于震后心理救援长期机制的设想》初稿。医疗队队员走上成都街头,对成都市民的心理应激状况,进行调查,共调查了近100人次。每位成员注重媒体宣传工作的开展,在保护和尊重病人的情况下,适当接受媒体采访,主动撰写心理救援科普文章、战地日记等,已经在健康报、北医新闻网等媒体上发表,一个个活生生的场景也让医院的同行受到了震撼。丛中医生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事例:“一位15岁初二女生,她的右腿因受到挤压形成了脓包,护士给她打针的时候,她疼的叫喊着,她的叫喊声使站在病房走廊中的人都能听到。我们与这个女孩子进行了会谈,给她讲解。她刚受伤的那几天,感觉不到伤口的疼痛,而最近几天,她感觉到了针刺样的疼痛。我给她解释:这表明她的神经系统已经率先恢复了功能,而且,还表明,她的腿正在细胞分裂生长中。她听了之后,笑了,还跟我讲了她的理想就是将来当一名舞蹈演员,唱歌跳舞。我鼓励她这个愿望一定是能够实现的(“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她就更开心了。这时候,医生和护士要给她来换药了,打开缚料后,眼前的伤口令我大吃一惊。在她小腿的外侧,大概有15公分的切开引流伤口,医生给她的伤口消毒。女孩儿拿了一个小手绢咬在嘴里,眼睛紧闭着,竟然没有喊一声疼痛。我们站在她旁边,一直等到她的腿换药结束,我们才跟女孩说再见。女孩把口中的手绢拿下来,微笑着向我们挥动……”我们的医生就是这样在一件件点滴的工作中播撒着希望,传递着灾后重建的信心。
 
        第二批医疗队派出了马弘医生,她作为领队,带队卫生部医疗队去往灾区。在灾民安置点开展了现场干预;对武警战士等救援人员等实施了干预,向各灾民安置点发放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资料10万余份。为绵阳地区和德阳地区的心理救援人员提供了培训。探索了专业人员带领志愿者团队共同工作的模式,尝试建立了以儿童为主要目标人群的“希望九洲”命名的心理卫生服务站。“希望九洲”项目通过开展儿童游戏和绘画等可接受的形式为受灾儿童提供了心理康复的途径,对应激反应较重的儿童,由医疗队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对他们提供专业帮助。“希望九洲”受到央视等众多媒体关注,央视以“希望的天空”为名播出了儿童心理辅导的情况。马弘同志因出色地完成了卫生部疾控局心理救援医疗队的领队工作,创立了“希望九洲”模式,积极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心理干预实施的相关方案,特别得到了卫生部的书面感谢和表扬。
 
        第三批为林红医生,她参加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组成的“震后儿童心理支持联合工作组”,开展了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了“保护受灾儿童的基本原则”的培训,针对志愿者普遍存在难以与学生建立关系和良好沟通的问题,进行了沟通技巧与解决冲突策略的培训。针对问题特别严重学生,进行了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干预。组织团体游戏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说出自己未来的理想,来缓解他们经历地震后的紧张情绪,让学生相互熟悉和了解,从同伴中获得社会支持,获得信任,增强大家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经过对爱心学校的调研、培训及开展的系列心理干预工作,起草了“震后儿童心理支持联合工作组”对西南财经大学爱心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议书,为进一步的工作提供指导,此方案很快被西南财大及汶川县教育局采纳。林红医生还到成都市儿童福利院、都江堰市儿童福利院、成都市第二福利院、成都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绵阳市梓潼福利院进行了调查摸底,为进一步帮助孤儿提供指导。她还去了成都成华区灾民安置点、九洲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安县灾民安置点了解儿童在安置点的情况。为配合卫生部和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在北川县擂鼓镇与灾区儿童一起过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林红医生赶赴绵阳,辗转到擂鼓镇,组织灾区儿童进行团体游戏,孩子们过上了一个快乐的节日。她还应邀对四川省委组织部的近50名机关干部进行了灾后心理减压讲座,机关干部感觉受益匪浅,对自身心理调节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救灾工作有较大的帮助。
 
       第四批为唐登华医生,参加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的有关专家到四川高校开展灾后大学生心理调适教育培训。他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对四川地区40多所高校的心理辅导老师400余人进行了“灾后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应对策略”的培训,并到德阳和成都给学生做了有关灾后心理调适的讲座。5月24日继续参加“平安——北大临床心理中心心理援助灾区行”活动,到成都、绵阳、都江堰、广元通过心理讲座、集体治疗、个别治疗等形式为灾区群众开展心理救援工作。
 
       第五批为姬雪松医生,他受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托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委派,2008年6月20日与其他四位专家一起赴四川省绵竹市的富新二小,进行了为期2周的心理救助工作。位于绵竹市五福镇的富新二小,是绵竹地区受损最为严重的学校之一,教学楼完全垮塌,由于地震发生时正值上课时间,该学校共有127名学生遇难。因为遇难学生家属情绪波动巨大,故当地政府请求专家组提供心理求助。在富新二小,除了造成学生遇难的教学楼垮塌外,其他建筑基本完好,所以遇难家属对教学楼质量强烈不满,曾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多次交涉,家长们的悲痛和愤怒情绪非常强烈。为减少误解,缓和气氛,姬雪松医生等专家以志愿者和医生的身份为每日聚集在校园废墟上祭奠孩子的家长们诊治简单的内外科疾病,并每日采买香烛纸马和家长们一同祭奠遇难学生。逐渐地,专家组和家长们建立了信任和友好的关系,使得心理辅导工作得以比较顺利展开。在那里,姬雪松医生等专家除了对每日聚集在校园中的家长分组进行集体访谈外,对筛查出的45户重点家庭进行了家访。富新二小地处农村,遇难者家庭居住特别分散,家访工作非常艰苦,每天要步行约20公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专家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为家长们进行干预,他们的工作最终受到了遇难者家属的理解和肯定。
 
       除抗震救灾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外,北大六院的职工均在后方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也为灾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5月16日,北大六院党委书记黄悦勤、院长于欣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以黄悦勤为组长,于欣为副组长的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院的抗震救灾医疗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各部门情况的进展,在保证医院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合理调度医院的医疗人力和物力资源,为灾区做贡献。北大六院共举行三次捐款,合计捐款12万余元。在地震中,绵竹精神病院人员幸免遇难,但病人用的药品却损失殆尽,病人面临断药的危险。我院工会主席贾春红通过中残联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与院领导紧急磋商。医疗副院长王向群十分重视此事,从本院调集一部分药品于5月29日早与贾春红主席一起将药品送往灾区,并慰问了我院在灾区的医务工作者。由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及北京环球救援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震后心理热线于6月2日起正式开通,热线号码为800-990-0195,医院的研究生们积极参与到热线电话咨询的工作中。
 
      医院党委积极做好院内抗震救灾的宣传工作,及时出版抗震救灾专刊,每天与前线医疗队和医院职工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及时慰问医疗队员家属。我院专家接待了大量的社会媒体,对大众进行心理知识普及,并对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和灾区来京参加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开展了大量工作,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吕秋云教授虽然年过六旬,但是仍然积极参与到通过媒体对大众知识普及的工作中。5月13日凌晨2点,吕秋云教授参与了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组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的节目录制,直到凌晨6点30分,才回到医院。吕秋云教授回到医院后,立即投入到门诊的工作中,完成了当日的门诊工作。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虽然留在医院的职工未能亲自到抗震救灾的一线做直接的工作,但大家通过各种方式为灾区贡献了力量。
 
     我院专家在卫生部和国家CDC及各相关专业协会和学会的指导下,牵头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地震灾后心理疏导手册》,为地震灾区心理救援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7月10 日—13日,在澳大利亚政府“澳援项目”的支持下,六院作为主要主办单位在成都对270名志愿者和医务工作者进行了有关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为此次地震的后续心理卫生服务并为今后心理救援工作做好人员准备。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我院接受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的委派,负责牵头组织专家,组成了我所吕秋云医生为队长的医疗小组,奔赴山东日照,帮助日照安康家园和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600余名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扰和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我院已过花甲之年的儿童行为与心理问题专家王玉凤教授也前往日照,她放弃了中秋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国庆长假休息的机会,在日照用饱满的热情为灾区儿童的心理卫生干预工作做着贡献。2008年10月,我院党委书记黄悦勤教授来到北京应用技术大学,为该学校助养的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汶川、什邡、广元、德阳、雅安、理县等地50名农村贫困生“爱心班”学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我院专家开展的各项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8年6月,前往灾区的医务人员回京后,黄悦勤书记主持召开了抗震救灾心理救援医疗队座谈会及表彰会,去往一线参加抗震救灾的医务人员和有关领导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谈了感受和体会,并对参加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2008年7月1日,我院召开了2008年度七一表彰会暨抗震救灾报告会,医院对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党员进行了表彰,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为全院人员做了精彩的报告,医疗队队员们的先进事迹将激励医院职工为国家和医院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六院发挥了精神卫生专业特长,开展了大量工作,为改善灾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心理干预水平贡献了力量。六院因抗震救灾心理救援贡献突出受到卫生部表扬,医院党委收到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寄来的感谢信,对我院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六院获得了北京市卫生局颁发的锦旗—“事业的楷模,首都的骄傲”,医疗队成员被授予了奖章。马弘医生并被评为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
(北大六院党院办张霞根据各医疗队总结及医院工作情况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