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克珍:往事记述

聂克珍:往事记述

    今年适逢北医95周年庆典,我从1974到北医读书,1978年毕业,从读书到留校工作,见证了北医的巨大变化,望着今天拔地而起的新的学生公寓、留学生楼、逸夫教学楼……不由得记起了一些工作及生活的往事。

工作
   光阴似箭,转眼我在北医学习、工作、生活了33年。从一名普通老师,在教研室带学生实习,备课等教学工作,转为一名研究生院的管理人员。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对北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一直未变。
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1月25日正式成立,从1978年开始招生,研究生年招生人数从110人到现在793人,在校研究生人数从105人到2006年2508人。已毕业研究生6206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级医药卫生的专门人才,他们大部分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研究生院工作任务繁重,经常加班,但是大家从没有怨言,这源于有一支较好的管理队伍,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大家彼此密切配合,工作人员从开始的6人到现在20人。在医学部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多年全体人员的努力,为保证培养质量,逐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北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生活
   生活还是从北医的住房说起,家属区从最早的一片空地,陆续盖起一栋栋职工住房。二十年前,我们孩子在北医上幼儿园,2岁时不用再抱着他挤公交车上下班了,分到了在8号楼东侧的一间平房,夏天下雨时,听着雷声雨声,雨后出门,门口满地是水,随时都能流到屋子里。冬天要生炉子,屋子里还是很冷,孩子感冒咳嗽是常事。两年以后,可以上楼房合住了,早晨两家排队上厕所,做饭有时轮着去厨房,有时在一起做饭,聊着国家大事、北医的事、大事、小事……相安无事,7年间处了两个邻居。
又一次分房,终于一家住了,我的孩子非常羡慕他的同学,能自己有一间单独的住房。又过了7年,2002年我在院里排队买了经济适用房,搬进新房后,孩子高兴极了,他有了自己的一间房子。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

校庆
   记得刚调到机关工作不久,1982年北医70周年校庆,晚上到逸夫教学楼的前身——老行政楼前边打开水,正好碰上当时任学校宣传部长的杜   嘉祺老师,让我帮忙准备校庆的材料。在老行政楼的地下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杜嘉祺老师夫妇,还有当时教育处的刘煜老师,也和我一样是临时找来的,我们4个人把材料分类、整理、装袋,干了一个晚上。为后来的校庆工作,做了一些准备。这件事过去我也就忘了,杜嘉祺老师任副校长后又提起这件事,领导的言传身教及工作作风,使我们难以忘怀。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中,北医人将描绘出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

 

(研究生院  聂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