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
新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
——写在2008级新生入校之际
燕萱
“北大,我来了!”
亲爱的新同学,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你们带着被选择的庄严感,带着心忧天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感,充满憧憬地走进了燕园的湖光塔影,成为了渴望已久的“北大人”。你们将在这个精英荟萃之地度过人生中最璀璨的韶华,古老的燕园因为你们而增添了蓬勃朝气,百年的北大将因为你们的峥嵘岁月而铸就新的华章,北大精神也将因为你们的薪火相传而得以永葆青春。我们衷心地祝福你们,并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更愿意与你们一起思考几个问题:
“2008”意味着什么?
2008年,注定将是当代中国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奥运了;这一年,我们都是四川人;这一年,北大110岁了。
这一年,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废墟中握着笔的那只小手,总理的泪水,讲堂广场默哀的人群;这一年,金晶抱着火炬那羸弱但坚强的身姿,熊熊燃烧辉映世界的奥运会圣火,一枚又一枚闪光的奥运和残奥会金牌,志愿者的亲切微笑和周到服务……这一系列事件所呈现的时代精神和国民士气、所蕴涵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力量,都注定让2008永远地定格下来,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永恒记载,成为令人难以释怀的精神记忆,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2008年,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走过了不平凡历程的北京大学迎来了她的110周年华诞。北京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是一块精神的圣地,是一座崇高的学术殿堂,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莘莘学子的求学乐土。北京大学诞生于民族危亡、内忧外患的危难之秋,从来没有一所大学像她这样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从京师大学堂成立,到建立新中国,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刚毅坚卓”,从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到“小平,您好”,北大的思想和声音永恒地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之中。2008年,北大人继承和发扬着这些光荣的传统,从汶川地震的血脉一体、守望相助到奥运会志愿者的真诚微笑、无私奉献,北大人的家国情怀,北大人的社会责任,北大人的爱心在这里涌动,北大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激昂雄壮的2008之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传奇,每一代人都有一些特别难忘的精神记忆。对于2008,对于这些在你们走向大学、走向成人的关键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相信你们永远不会也不能忘怀。在未来的岁月里,2008将激励着你,发奋读书,笑对人生!
“北大精神”蕴涵着什么?
在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北大师生,以渊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在中国大地上传播文明的种子;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努力推动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方向走,形成了群星璀璨的人文壮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一些大师的经典话语,触摸那一段段激动人心的历史,走近神圣的北大精神。
关于创办北京大学的目的。张百熙等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出,设立大学堂是为了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造就通才;严复则在《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中提出,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蔡元培又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出,大学是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应遵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和兼容并包之主义。
关于北京大学的精神传统。马寅初在《北大之精神》一文中认为:“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鲁迅在《我观北大》中指出:“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看来,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关于北大的校风、师风、学风。冯至在回忆自己在北大受到的教育时写道:“但开风气不为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当时北大的校风。”雷洁琼在《发展学术,以昌国运》中写道:“从我接受北京大学的影响到加入北京大学成为为其使命奋斗之一员的实践中,我认为它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发展学术而孜孜以求的精神是值得发扬的。”任继愈在《北大的“老”与“大”》中写道:“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这一无形养成的学风,使北大的后来人能容纳不同的学术观点。”
关于北大的历史地位。季羡林、萧超然认为,北京大学的历史,可以看作是国子监即太学传统的延续,这种历史地位使爱国主义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气节”成为北京大学的重要传统。
关于北京大学应承担的文化使命。李大钊认为:“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费孝通认为,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方法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北京大学要培养能兼容并包、进行综合发挥、还能接上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有开阔胸怀的大学者。
看起来众说纷纭,但是,北大的精神却有着一以贯之的主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我们永远坚守的传统。领悟北大精神,也许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去践行。这种追问,也将引领着你们,达到旁人也许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
“我的大学”应该是什么?
选择成为“北大人”,也意味着你们被北大所选择,被赋予了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这个担子对你们略显稚嫩的肩膀来说也许有点沉重,但你们别无选择,与其说权利的背后总是义务,不如说这是“北大人”与生俱来被赋予的精神气质,“北大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不仅代表着智慧和才华,更代表着时代先锋的责任和追求卓越的信念,她将随着你们在北大读书的日子而日渐内化成为一种精神理想,不可逃避,也不能放弃。既然选择了成为“北大人”,便只能风雨兼程,用青春完成作业。
对于你们中间的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也许这次出行是第一次远离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第一次远离父母的呵护,第一次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没有了理所应当的“三点一线”,没有了没完没了的考试,你们拥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自由的生活空间,自主的生活选择,多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去未名湖畔读书,还是去聆听大师讲座,是去图书馆自习,还是去加入社团组织,感受校园文化,这是大学与高中最重要的区别。然而,这也意味着,你们要“自由”地选择如何提升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我定位的能力,心理上的适变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大学是什么”、“大学有什么”、“我来大学做什么”、“我该怎么做”、 “为什么要参加课外活动”……这些问题需要你们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理性选择。此时,老师、家长、师兄、师姐只能给你提供建议、意见,需要你们学会自己判断抉择,并且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而这种选择也将成为贯穿你们一生的行为。你们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并进一步展望和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承担起人生的责任。
进入北大,你们会逐渐发现很多问题不再有唯一确定的答案,因为知识水平、经验储备、思维能力的差异,从不同的纬度、不同的坐标系观察,将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见解。亦如北大精神,至今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如此,李政道先生曾精辟地强调: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在即将开始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你们将会面对各种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不学会独立思考,简直无法想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你们在对大学生活具有较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之后,认真审视、理解和感受,多方求索和努力,及时反省和调整。
路正在脚下
此刻,让我们将几位北大名师的话送给你们,既是希望,也是祝愿。
首先是谈理想和情怀的,是林毅夫先生的话:“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21世纪的复兴,中华文明再次由衰而盛,中国将会迎来世界级大师辈出的时代。我盼望同学们能以将来成为世界级的大师自许,培养这样的胸襟,做这样的努力”;“要成为大师必须从内心里关心人、关心社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是一个关在书斋中、或是只关心自己的利害得失的‘自了汉’,即使读破万卷,顶多达到‘多学而识’,不会成为大师”;“只要民族尚未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贫穷,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苦难,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
其次是谈勤奋和努力的,是季羡林先生的话:“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第三是谈生活和审美的,是王选先生的话:“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够享受的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美,给人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
新同学们,从你们背着行囊,告别家人,踏进北大校门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已经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崭新一员,成为这座学术圣殿中的一颗新星,睽睽众目,殷殷期待,谆谆嘱托。愿你们以理想为帆,以追求为桨,载满希望,乘风破浪,在新的环境中,谱写人生新的篇章!
新同学们,未来是你们的,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无穷机遇,是属于你们的!愿你们立下远大志向,乘长风,破万里浪。
我们祝福你们,北大祝福你们,中国祝福你们!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