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举办2008国际介入性肺脏病学技术培训班(图)
北大医院举办2008国际介入性肺脏病学技术培训班(图)
发布日期:2008-11-11
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大大扩展了呼吸内科医师的诊疗范围,极大地提高了呼吸内科医师处理呼吸疑难、危重疾病的能力。由于介入呼吸病学技术为侵入性诊疗操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临床医师在接受常规呼吸科技术培训之外还需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学习和技术训练。北大医院呼吸内科继2007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培训班后,于今年的10月再次主办2008国际介入性肺脏病学技术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名学员踊跃参加。
本次培训班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北大医院呼吸内科聘请了美国支气管病和介入性肺脏病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Praveen N. Mathur教授、前主席、本届规则和提名委员会主席、世界支气管病学会前主席John F. Beamis教授、企业联络委员会主席、支气管病杂志主编Atul C. Mehta教授、Wake Forest大学医学中心呼吸和重症监护科Edward Hyponic教授、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介入呼吸科主任David Ost教授等五位世界介入性呼吸病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前来担任本届学习班的讲师。其中的三位教授在去年就曾任教,并对学习班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欣然应邀而来。Beamis教授和Mathur教授主编的《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对介入肺脏病学的提出和普及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有中文译本。
我们还邀请到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教授出席开幕式,北大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教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李强教授、北京市胸部结核肿瘤医院傅瑜教授等国内介入性肺脏病学领域的权威和专家进行授课。呼吸内科阙呈立主任医师、章巍、张红副主任医师也进行了现场示范及指导。
我们对培训内容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基础气管镜操作的内容,介绍我们的临床经验,并请国外专家就常规气管镜操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解答;增加了气管镜检查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作用等有关临床常见问题的讲座,同时结合介入肺脏病学的特点,系统性介绍了该技术在肺癌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价、良性及恶性中心气道疾病的治疗、胸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进展等,涉及荧光支气管镜、支气管镜下超声诊断、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硬质支气管镜、支气管镜下的激光治疗、电烧蚀、冷冻治疗、气道支架置入、气道球囊成形和扩张技术、光动力治疗及胸腔镜等多种诊疗技术。
动手操作仍是本次培训班的主要特色,国外专家亲自参与动物手术操作的培训,手把手传授支气管镜和胸腔镜的基本操作,解答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传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纠正不规范的手法,学员们反响热烈。虽然大多数学员都是长年从事呼吸内科专业的医师,有着丰富的气管镜操作经验,但多数都是第一次实际接触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和可弯曲胸腔镜。我科的工作人员预先制备了气道内肿物的动物模型,由国外专家带领学员进行气管镜下的电烧、冷冻手术、球囊扩张等操作,在实验动物上实际进行可弯曲胸腔镜的操作,还在模拟设备上进行经气管壁针吸活检。
培训班的最后一天,我们同样组织了中外专家和学员们共同进行的病例讨论。针对国内外的病例,大家结合病人现状以及已了解的介入学知识和国内各医院的现有条件各抒己见,踊跃参与讨论,把几天内学到的知识、动物试验的亲身经历和实际的临床情况联系起来,并从实际病例的经验和教训中加深了对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切身体会。
本次学习班使学员们更系统地掌握了气管镜的常规操作,有机会接触到介入性肺脏病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并与世界顶级大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实际动手操作。通过5天的学习,学员们认识到了介入肺脏病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开展介入肺脏病学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感受到介入性肺脏病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是切实可行的解决病人临床问题的有力工具。在培训班结束后进行的满意度调查中显示,学员们对课程的满意度达到100%。
目前,介入呼吸病学已成为呼吸病学的一个朝气蓬勃、前景广阔的新领域,然而,由于资金、设备、人员及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内开展介入肺脏病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医院寥寥无几,其普及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作为开展这项技术比较早的医院之一,我们还将不断地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开展更多的工作,服务广大患者。希望有更多的呼吸内科医生掌握这门技术,使病人得到更加及时、有效、微创、理想的诊断和治疗。
(北大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