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道德文章,铸就不朽师魂
谱写道德文章,铸就不朽师魂
——写在第二十四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滋兰树蕙,桃李芬芳。在收获的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第二十四个教师节。在此,谨向辛勤工作在北京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亲切问候,对他们为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者,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关键的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首先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发展,保障教师待遇,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教师成为了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尊师重教已经蔚然成风。
北京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长期以来聚集了一大批学术名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大学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与北大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
一代又一代北大学人,在中国大地上传播文明的种子,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赴后继的精神,努力推动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方向走。他们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勇于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的意义,铸就了不朽的师魂!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言,“母校110年来,之所以长盛不衰,久居高位,就是因为有一辈接一辈的大师们把这座教育和科研大厦牢牢地撑起来的缘故。”正是这些大师以高尚的师德倾心育人,才得以打动和吸引无数青年学子,使北大成为他们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笃学敬业谋发展
巍巍上庠,济济多士。北京大学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海纳百川的雍容气度,追求卓越的创新环境,吸引无数优秀学者在这里辛勤耕耘,也为自由探索与创造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一代又一代北大教师从求学到为师,从青丝到白发,“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教研相长,厚积薄发。培养了学生探索真理、独立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北大的教师们致力于传承文明、自主创新的学术事业,甘于寂寞,勤于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由袁行霈教授主编、36位著名人文学者集体撰写,历经七年而成的《中华文明史》,代表了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水平。由季羡林先生担任总编纂、汤一介先生主持的《儒藏》工程,将与《大藏经》、《道藏》鼎足而立,成为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的三座丰碑。唐有祺院士曾提出和指导了我国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工作,领导开展了蛋白质结构和分子设计研究,并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攀登项目。徐光宪院士曾四次变更科研方向,他的研究横跨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等领域。每一次的变更都要重新开始新的研究,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
厉以宁、萧蔚云、田余庆、黄楠森、赵宝煦、林毅夫、涂传诒、董申保、曲绵域、王阳元、杨芙清、张恭庆、翟中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们在科学的重大前沿方向作出了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性的科技贡献;他们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智库作用。近十年来,北京大学完成了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中青年学者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除拥有近百名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外,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均超过百人。队伍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一大批优秀学者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言传身教育英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北大的教师们以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博大的胸怀影响、感染着莘莘学子。他们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培养和造就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领导性人才做出了卓越努力。
110年来,北京大学的教师为人师表,堪称道德楷模。汉字激光照排之父,被誉为“现代毕昇”的王选院士,曾将古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改为“老骥伏枥,甘当人梯”,以此鞭策自己。为了提携年轻人,他很早就让出了北大方正董事长等职位。他曾说过,今后评价他的贡献,要看他培养了多少年轻人。赴边疆支教的北大教授孟二冬,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旧强忍病痛,仍然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被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之后,他用自己呕心沥血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有更多的北大教师,他们常年坚守在教育岗位,在学生学业方面,启迪智慧,带领他们攻破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难关;在学生生活方面,陶冶情操,关注他们的业余活动和感情世界,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指导。
学生们怎会忘记,在非典袭来的时刻徐光宪院士鼓励学生战胜困难的信中“提高自学能力,多做习题”的谆谆告诫;学生们怎会忘记,入学时聆听朱苏力教授热情洋溢的欢迎之辞,毕业时同样有他那恳切真挚的临别寄语;学生们又怎会忘记那些在困境中向他们伸出的温暖的手、在困惑时带给他们的开导、启示、慰籍和教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参天栋梁需要用心血栽种,用汗水浇灌,用精神培育。北大教师对学生总是怀着一份执着和热爱,一份耐心和关怀,他们立德树人,因材施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与全社会的尊重。
兴邦益世勇担当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10年来,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北大的教师们为我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奠基性和开拓性的突出成绩。“以天下为己任”,不仅是社会对北大学子心系祖国的褒奖,也是对北大教师经世济民的赞誉。
在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抗震救灾之际,北京大学工会根据学校的有关通知精神迅即发起了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行动,组织全校教职工为灾区群众奉献爱心。在短短的两星期内,北京大学工会共收到本部教职工捐款近400万元。在北大工会捐款站,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离退休教授,他们穿着俭朴的、甚至洗得发白的衣服,毅然捐出自己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还有很多北大教职工多次捐款,一定要为灾区人民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他们忧国忧民的精神令人敬佩。
除此之外,医学部和各附属医院组建了多支医疗队,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进行救援;北大微处理器研发中心援建了包括北川中学在内的3个中小学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地空学院组建了“汶川地震工作组”;医学部和心理学系一批师生参与灾区心理援助和咨询工作,提出了《北京大学地震灾后心理重建援助计划》;城环学院吕斌教授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起草了《四川汶川大地震重建工作战略研究报告》;景观设计研究院紧急撰写了《地震重建规划设计手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主持了灾区环境检测科研小组;北大应发改委的要求,还组织了跨学科的专题研究,为灾区“精神家园建设”出谋划策。他们都从不同的层面参与到汶川灾后重建的工作中。所有这些,都是北大教职员工社会责任、公民意识和爱国情结的集中体现,也是对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刚从汶川地震的悲剧中走出,北大师生又投入到了北京奥运的筹划准备中。作为奥运场馆的管理者和运行人,很多北大教师在自身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毫不懈怠,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奥运的祝福。如今,北京奥运会完美落幕,而他们又一如既往地投身于残奥会的工作中,以“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北大争光,为奥运添彩。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教师是大学的办学主体,“大学者,大师之谓也”。北京大学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支面向世界、开创未来的生力军必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创辉煌!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