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旗增辉之五》: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王玉凤同志事迹
《为党旗增辉之五》: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王玉凤同志事迹
——与时俱进增党辉 求真务实树楷模
编者按:“七一”前夕,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共产党员。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采,体现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是全体党员和广大教职员工学习的榜样。
为了让我部师生员工更好地了解这些先进集体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可贵的精神,党委组织部和医学部新闻网于6月27日起联合推出《为党旗增辉——2008年七一表彰专题》。
王玉凤,女,194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儿童精神卫生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作为一名拥有35年党龄的老党员,王玉凤教授敬业爱岗、开拓创新,将全部心血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了党的医疗、科研、教学事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为广大党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岗位形象
党员形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岗位形象。王玉凤教授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勤奋工作、以身作则。她坚持不断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党的一系列理论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她时时刻刻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提高业务能力,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她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输给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参加组织活动时,她始终积极主动,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作为中国第一代的儿童精神科医师,王玉凤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地敬业爱岗、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关心患者,时时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她以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全所干部职工和来诊患者的普遍好评,在工作中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王玉凤教授十分热爱医疗工作,在临床工作中,她总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第一需要,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她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为了能保证更多的患者尽快得到最好的治疗,王玉凤教授坚持不出特需门诊,一直在挂号数量较多的普通专家门诊出诊。在她的眼里,病人无高低贵贱之分,挂号无普通号、专家号之别,只要是来诊患者,都能得到她的悉心诊疗。无论患者多少,王教授从不敷衍了事,力争每一位病人都能得到满意的服务;如遇不理解的患者,她会不厌其烦地解释,直到患者明白为止,哪怕需要再多时间。每当她出门诊,总会遇到病人要求加号,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的儿童和家长,无论自己多辛苦多繁忙,王玉凤教授也会为他们延长门诊时间至少达两三个小时。为了能让患者得到最大便利,王教授甚于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作为儿童精神科门诊,寒暑假是外地患者来诊的高峰期,为了方便他们的诊治和交通食宿安排,王玉凤教授会从百忙中专门抽出时间安排外地患者就诊,使得他们早日得到治疗尽早回家。在2006年2月的一次门诊中,因为正值寒假,患者多,特别是外地孩子多,她从早上8点一直坚持到下午4点,午饭都没有顾上吃,出现了头晕、恶心、血压高等症状。这样的情况对王教授是很常见的事,甚至在周末的休息时间中,她也经常为复诊的患者义务加班。许多同事和学生曾试图劝服王玉凤教授要更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但在她心中,考虑得更多的还是他人。
王玉凤教授这种以患者安危为已任的奉献精神和工作态度感动着每一个人,许多与家人、老师无法交流的问题儿童到这里都能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心声。她正派的作风,宽广的心胸,真诚的态度,忘我的敬业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她身边的同事和学生们,而她领导的整个儿童精神卫生这个团队的成员们更是以同样的态度和责任心面对工作、面对患者。
严谨求实创新,开拓学术新高
一个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就为其他青年同志和人民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王玉凤教授深刻知道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地影响到身边同事和学生的工作激情。她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生活作风,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平易近人,朴实大方。王玉凤教授党纪党规意识强,清正廉洁,在她身上,看不到半点做作,显现出一身正气。因此,不仅工作中王教授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生活中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是大家学习的典范。她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着大家、激励着大家。在她周围,就像有一个巨大的磁场,凝聚、涌动着一个精诚团结、勤劳务实、与时俱进的团队,为中国儿童精神卫生事业的明日辉煌而不懈努力着。
雷锋同志曾说过“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共产党员就像钉子一样,组织把你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必须永不生锈,闪闪发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刚刚起步,精神科医师、尤其是儿童精神科医师资源极其匮乏,精神科学科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家底上,当时还是儿科医生的王玉凤教授怀揣着党的嘱托、背负着党的信任走上了建设中国儿童精神卫生事业的漫漫探索之路。她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渔邨教授,1988年于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副研究员;1989至199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1年任精研所研究员并担任精研所所长助理主管科研;1998至1999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哈佛大学进修。学不厌精求真知,王玉凤教授首先要求自己以超乎寻常的耐力,付出数倍于人的精力,博采众长、寻求突破,不断学习国际上最先进的学科知识。在学习同行经验上,她坚持对照分析,辩证吸收而不盲目照搬的原则,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方法。
王玉凤教授致力于儿童心理卫生事业数十载,研究内容包括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气质问题,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等等。她勇攀科技高峰、坚持创新思路,以科学严谨的作风将研究范围从点推广到面,从基础研究推广到临床应用和疾病的预防上。有学生前来加班时,总能看到王教授忙碌的身影。王玉凤教授领导的儿童行为问题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1项(1992-1995年)、优秀年轻教师重点追踪基金项目1项(1994-1996年)、卫生部科学基金项目2项(1994和1996年)、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3项(1997-2000年)、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1项(1999-2005年)、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项目2项(2004-2006年),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2004-2007年)、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子课题(2007至今)和北京大学医学部“985”学科建设项目(2000至今)。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与矫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病生理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多种智能化评估方法,引进、开发了多项行为问题矫正技术,提出了综合个体化治疗理念和方案。其研究成果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位。截至目前王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共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者30余篇,文献累计被引用400余次。1996年该课题组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获北京市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评定与矫正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研究”获WHO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儿童行为问题的综合矫正研究”经专家组验收被评为A级,认为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为北京大学211建设项目标志性成果。2005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再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以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王玉凤教授引进国内并发展的“儿童气质和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评定与矫正”等研究成果已推广到全国75个单位,推广接受单位在推广项目的范围内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一个接受单位在推广项目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研究成果使得中国数以万计的行为问题儿童得到了治疗,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欢乐和谐。
王玉凤教授严谨的治学之风、敏锐的洞察力、辩证的科学态度和高瞻远瞩的思想无不让每一位同事和学生受益匪浅。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学科带头人,才会有这样一个儿童精神卫生研究团队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言传不忘身教,培育医学新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一贯宗旨,作为一名医学战线上的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王玉凤教授都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新秀。她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师者,在几十年的科研教学生涯中,尽心尽力、无私奉献,表现出令人振奋的浩然正气。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了“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典范,勾画出人生一道亮丽的弧线,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深刻内涵。
王玉凤同志于1991年任职硕士生导师,1995年任职博士生导师。近二十年来,她培养研究生共30人,其中博士生18人,硕士生8人,硕博连读生4人。现仍有在读研究生11人(博士生8人,硕博联读生3人)。其带领的儿童行为问题研究课题组几乎每年举办全国儿科医生和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班各一次,2005年升级为国际培训班,学员遍及全国各地及泛亚太地区,累计培训儿童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千余人次。
王玉凤教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时刻关注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造就了一支团结协作的研究团队。她甘为人梯,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激情满怀地投入科研工作。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取得博士学位时,应该站在领域内的最前沿。她多次组织研究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王玉凤教授还特别善于用伯乐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清晰的头脑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使大家都有机会做领飞的大雁,在不同的工作任务中及时切换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她指导大家共同收集科研资料,资源共享,使得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科研工作都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身正为范”,王玉凤教授身教重于言教,置事业追求于个人享乐之上。学生们时时刻刻感受得到她对儿童心理卫生事业的热爱,对科研目标的不懈追求,这种信念和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她身边的学生们。面对枯燥繁琐的科研工作,她对学生严慈相济,实乃良师益友。王老师不厌其烦的教诲与鼓励总是能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与重复中勇敢前行;无论遭遇多大挫折,王老师的支持和点拨也总是能让学生们得到宽慰、寻回自信、找到灵感。“师爱为魂”,日常生活中,王玉凤教授对每一个学生无不关怀备至,可以说是爱生如子,使学生们体会到真挚的情感。她如慈母般事无巨细地关心着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每一位离家求学的新生在这里都能很快找到归属感、远离孤单寂寞;每一位学生成家立业,王老师都会以长辈的身份谆谆教导、殷殷关怀;学生们身体不适,王老师心急如焚、亲自探望;学生们碰到难题,王老师耐心劝慰、慷慨帮助……每逢元旦和中秋,她会邀请所有学生到自已家中欢聚一堂,使在外求学的学生在节日里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这种深情和关爱感染了大家,使得这个团队的学生们亲如兄妹、团结上进,充满了人文关怀。王玉凤教授用她无私的爱,带领学生们步入科学殿堂、探求科学奥妙;用她温暧的手,把一个个青涩少年培养成风华青年,迈向人生舞台,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典范。
大爱传递四方,投身公益事业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王玉凤教授可谓立党为公,赤心为民,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切实为人民群众和广大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切实维护、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王玉凤教授参加工作多年,一直行胜于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处处起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她情真意切、爱心无限,待同事和和群众似亲人;她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关心他人,与周围邻居的关系都非常融洽。王玉凤教授平时总是像大姐、像长辈关心亲人一样关心着身边的人。谁家有什么困难,她总是挺身而出,全力相助,在别人有困难时总忘不了拉一把。她热心公益事业,心系百姓,听到今年突如其来的南方大雪冰冻灾害和四川地震灾害的消息,她都是马上入下手边的工作,马上尽自己所能地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近年来,王玉凤教授深深意识到,加强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光靠为数有限的儿童精神科医师是不够的,必须联合学校、家庭、综合医院等,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她多次亲自到中小学进行儿童心理健康的科普宣教工作,与学生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拓展研究领域,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探索降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开创了一系列如“社会生活技能训练”、“亲子成长教育八步法”等可操作性强的方案,目前已经使3000多名儿童受益,并对数所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了培训,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王教授作为指导人参与启动了“专注儿童青少年阳光之路”的大型科普公益活动,并牵头发起了卫生部-美国礼来亚洲公司儿童青少年心理建康项目,这一项目的启动将为完成精神卫生十五规划中“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预防干预和控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她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通过网络等先进媒体方式将这些科普成果公诸于众。
王玉凤教授不为名利的高贵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严谨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心工作的满腔热情,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王玉凤教授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放眼世界,她将一如既往,大胆创新,带领这个永远朝气蓬勃的儿童精神卫生研究团队再铸辉煌!
(医学部党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