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传递 共享奥运(图)

激情传递 共享奥运(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光荣成为香格里拉站第67棒奥运火炬手

    黄晓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血液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组长,多家专业杂志编委。多年来长期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血液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并开创了独特体系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解决了供者来源的世界性难题,为治愈血液疾病开创了新方法。由于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的突出贡献,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杰出青年等称号。
 
 

   2008年6月11日,时钟在走,分分秒秒……点点滴滴中蕴涵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甚至是容颜的沧茫、心情的转换。
 
   有一个地方,却仿佛永远不会随着时间而轻易轮转,金沙、澜沧、怒江三江之水将她环绕,卡格博峰将她俯瞰,她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地沃马肥,人淳寺净……  
 
    这就是梦想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9点20分,以“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为口号的第二十九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境内火炬开始了在神奇美丽的香格里拉的传递。在来自12个民族的208名火炬手中,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著名血液病专家黄晓军教授作为第67棒火炬手光荣完成火炬传递。
 
    当天早上,黄晓军教授很早就出发赶到火炬传递现场,看到沿途两边都是热切期待火炬出现和充满激情的观众,黄教授也激动万分。沿途的观众手举着国旗和奥运五环旗,高喊着振奋人心的口号,藏族同胞跳着极具民族特色的“锅庄舞”,场面十分的热烈。每个人都在表达着对奥运圣火的热烈欢迎和迫切期待的心情。
 
    9时50分左右,黄晓军教授与第66棒火炬手进行点火交接,两名火炬手在相互击掌加油后,黄教授右手高举“祥云”火炬,面带灿烂的笑容,左手高举“V”字,这标志着胜利的手势是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是打不跨的,四川人民是坚强的,抗震斗争终会取得胜利;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必将圆满成功;同时也预示着血液病患者会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走向胜利。
 
    火炬的传递在继续,当黄教授把火炬传递给第68棒时,幸福和自豪的笑容展现在他的脸上。这短短的30米,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荣誉。黄晓军教授手中高擎的火炬,不仅传递着百年奥运的梦想,更传递着作为医务工作者为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传递健康的责任。云南卫视对火炬接力的全程进行了现场直播。
 
    成功来源于勤奋、来源于积累。黄晓军所长自小酷爱体育运动,他六岁时开始从事体操训练。曾与著明的体操运动员童非成为少年宫队友。中学参加了校篮球队。读研究生时,是北医研究生足球队队员。走上工作岗位后,他高超的羽毛球及乒乓球技术在同行中传为佳话。年青时的运动生涯,为他以后的工作作风及工作精神奠定了基础。自从黄晓军教授上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以后,他就以运动员的精神状态,以百米赛跑的冲刺速度,带领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全体职工不断挑战医学难题。他首先开创了独特体系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007年获得教育部年度创新团队。他带领团队每年为300余名白血病患者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给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
 
    工作中他始终充满着高涨的工作热情。身为血液科主任,他的工作理念是:病人第一。在病房中,只要有重病人,他都会比主治医生查房更早、更勤。每周3次,每次30个左右病人的门诊量,都会使他从门诊走回办公室后便立即倒在椅子上,因为他那做过手术的腰已承受了超负荷的重量。他的研究生每次看到此景,都劝他:“老师,您少看几个病人吧,不要累坏了,还有很多病人需要您呢”。由于他不懈努力,使得血研所拥有上千万元科研基金,2007年,他获得杰出青年称号。
 
    在火炬传递前一天,黄晓军教授在“香格里拉境内传递火炬手培训大会”上代表火炬手发言,他说:“对迪庆的藏族同胞来说,香格里拉意味着‘心中的日月’,代表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上的境界。作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医务工作者,能在这个神圣的地方传递奥运圣火,对我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香格里拉昭示的真谛正是我们医生的最高标准和追求。在血液病研究和治疗的工作岗位上,我面对的是患有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的病人,我的责任就是鼓励病人和我的团队一起,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坚强的勇气,同死神争夺生命。也许我只需要不到1分钟的时间完成传递圣火的使命,但这短短的1分钟却会指引我在此后的每一个手术,每一次门诊中,充满信心地面对每一个困难,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我的每一位病人。 ‘在我们这个岗位上,能尽最大努力帮助病人,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句话已成为我和我的团队的共识。虽然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们没有前往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但抢救生命,帮助灾区同胞树立信心,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和前线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决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