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众学者建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图)
北大众学者建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图)
“在学科建设中,应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按照学科自身的规律,明确发展方向和特色。”
“应该建立专门机构,为跨院系学科、交叉学科提供组织、资金的支持,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在规模一定的基础上,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社会科学应该注重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分类培养,在学术水平和国家需求方面保持两条腿走路。”
“好的大学应该是为中才定规矩,为天才留空间。大学生在欣赏空间的同时,不能蔑视规矩。”
5月8日—9日,北京大学2009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上,各院系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妙语连珠。来自理、工、医、文、社科等各个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教学主管领导齐聚一堂,就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畅所欲言,在交流中碰撞与迸发出了智慧的思想火花。
“面向国家需要 统筹学科布局,重点学科优势扶持”
在把握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方向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和校长周其凤均强调要“紧密结合国家需要,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未来若干年,国家秉承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在一些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提高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闵维方书记强调,北大应该把握国家机遇,充分发挥现有的学科优势,扶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构筑起北大的学科高峰,从而带动整体学科水平,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奋斗。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北京大学各个学科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计算机领域为例,杨芙清院士将“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志愿所向”定为北大软件团队发展的方向。从历经“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等几个五年计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鸟工程到2006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基于Internet、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北大软件团队对我国软件产业向规模化、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物理学院、化学学院、数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等也都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在围绕国家需求与科学研究中协调,创造了骄人的成绩。
林建华常务副校长认为,“重大项目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载体,在不断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培养和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要积极营造科研成果转化的良性运行环境和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生活等方面发挥一定的支撑作用。”
随着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增多,科研工作量的加大,理工科院系相关负责人纷纷提出研究生名额不足的现状。研究生作为现阶段科研力量的主体,在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数量不足成为很多实验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陶澍教授就这一问题做了专题发言,引起了很多理工科院系负责人的共鸣。城市与环境学院从2001年至今,每年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都在大幅度增长。仅2008年获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研究生规模和质量的辩证关系成为每次研究生会议讨论的老问题,在处理这一关系时,陶澍教授认为“人少了,不一定教育质量高,因为人数不够的情况下,有些大型项目根本无法开展,而人多了,也不定质量就低。根本在于导师是否将研究生培养放在首位,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种能力。”会上一位科研部的老师介绍某院士时,表示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该院士将学生培养与科研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甚至出资让一位英语不好的研究生报英语培训班,而手把手修改论文更是不在话下。后来,这位英语不好的研究生现在已经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继续鼓励交叉学科,培养新的学术增长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所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生命力所在。闵维方书记在北京大学2009年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开幕上讲话特别强调前沿交叉学科在构建大学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交叉学科的发展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交叉学科对于科研创新的重要作用毋庸赘言,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多学科知识的融汇中发现新的科研方向,产生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这些新的科研方向要立足解决国家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民族进步产生推动力。工学院副院长唐少强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等认为“学科交叉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也最容易产生创新型人才。”交叉学科又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因而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
“人文社科也应该加强学科交叉”。这是人文社科小组在研讨会中达成的共识。“应该建立专门机构,为跨院系学科、交叉学科提供组织、资金的支持,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在规模一定的基础上,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历史学系副系主任刘浦江教授说。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在建设交叉学科的过程中发展空间很大,一方面,从学科的布局规划入手,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从教授们研究的方向着手,转变观念,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突破口,使交叉学科成为推动创新的不竭动力。
北大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的研究就是跨中文、历史、哲学的多学科建设研究,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伦理、哲学、宗教、科技、医药以及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编纂《儒藏》对发扬中华文明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与环境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副主席周力平教授在研讨会上还提出发展海洋学科的建议,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好评。海洋作为地球系统的重要部分,在全球气候、大气环境、海洋生命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这一领域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关键领域。“北大很多学院都开展了海洋学的研究,交叉学科的研究已经具备规模优势,建立海洋学科,并逐步申请学位点,逐步建立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科势在必行。”他强调。
“交叉学科是高等学校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当代和未来一流大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撑点和主题。”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学科交叉、特色突破”成为不少著名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着眼点。北京大学很多前沿交叉学科已走到了世界前沿水平。分子医学以开展国际前沿水平分子医学研究为基本使命,以“从分子到人”、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并重为特色,是功能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大科学和源头科学;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前沿交叉学科,主要通过研发并应用计算机技术及数学与统计方法,获得传统生物学手段无法获得的创新发现;从高起点出发建设的北大工学院,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如能源与资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工业工程等,已经逐渐成为推动国家工程科学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人为本 分类培养 学术应用两条腿走路”
政府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天飚教授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欧美晚得多,硕士教育初期也以培养“学术精英”为目标,学习年限为三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大量硕士生毕业后走向了应用型工作岗位,虽然大部分高校为适应趋势将学制缩短为两年,但培养方式没有变,仍然是理论型课程居多,应用型课程偏少,造成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在结构上的不对称。“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与会老师积极参与,会场气氛热烈。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刘爱玉与导师代表张静认为,研究生培养应该在同一学科专业下,按照两类不同的方案进行培养,一类为“学术应用型硕士生”,致力于走上应用型工作岗位;一类为“学术研究型硕士生”,致力于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两套课程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既符合学生兴趣,又适应了社会需要。这既是对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的延续,也是对研究生培养的优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既是以人为本,适应市场、国家需求的表现,也是北大提高学术影响力的必行之路,应该学术、应用两条腿走路。”张静表示。
事实上,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在欧美及香港高校中已屡见不鲜。欧美高校主要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等4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不同的培养目标需要。香港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则分为研究式和修课式两类:攻读“研究式硕士课程”的学生要求先修课,后撰写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攻读“修课式硕士课程”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完成论文,也不进行答辩,只需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就可以毕业。日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已经率先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双轨制教育。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北京大学设立了专业硕士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的,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是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硕士学位类型。目前北大共培养12种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含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口腔医学硕士/博士、工程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与翻译硕士,在学人数约占全校研究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是北大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年还将启动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和高等教育管理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和培养工作。
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与研究型硕士定位,是参会社科类老师的共同心声。同时,与会老师还对奖学金制度改革,直博与硕博连读人才选拔方式、课程设置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为中才定规矩 加强学术训练 ”
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长江特聘教授陈平原发表了以加强学术训练为主题的报告,其中精彩的言论引起了会场老师的共鸣。
“有才华是好的,横溢就可惜了。”陈平原教授援引他的导师—当年北大现代文学大师王瑶幽默的回信。他通过对比国内外大学中文学科的不同,谈到“国外大学特别注重学术训练的培养,而北大往往关注个人才华。”同时他对北大文科研究生课程提出意见,认为课程多而杂,容易活跃学生的思维,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会导致学术训练的不足。
“好的大学应该是为中才定规矩,为天才留空间。大学生在欣赏空间的同时,不能蔑视规矩。”为此,他提出几点意见:要严格管理研究生课程,在阅读量以及课程参与程度上加大要求,加大讨论课力度;针对有些学生“听名教授的课程,选‘慈悲为怀教授’的课程”这种变相提高绩点的方式,要通过严格、统一学生评定标准来改变;加强国际化交流,在国际平台上发展学科等。
“人文教育急不得,它有自己的特点,人文学科的研究生需要大气、厚重、扎实的学术训练,这样才能厚积薄发。”陈平原教授总结道。其他院系学科负责人也纷纷表示,严格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要求,加强教学管理评价和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教材的配套建设,扩大研究生教育影响力势在必行。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