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受ISIS赞誉
张大庆《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受ISIS赞誉
发布日期:2009-05-07
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一部中国现代医学史
国际权威科学技术史杂志、国际科学史学会会刊ISIS在2009年第一期上刊登了美国学者Bridie Andrews Minehan对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主任张大庆教授所著《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的书评,认为:“这是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一部中国现代医学史。该书最突出之处是,这可能是第一部由西方学者扮演配角的中国现代医学史。” “这是一个谨慎取证、思路清晰、论证紧凑的研究”。
Bridie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和Bentley学院历史系,是国际著名的中国科学史专家。
对于《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的观点,Bridie充分肯定了其创新性和原创性:张大庆“提出疾病本身对于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影响作用”,“现代疾病的本质决定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建制化”。她认为这种观点有别于传统的备忘录式的历史,脱离了“单纯强调国家建设的成就、科学主义或生物医学进步”的老路;是站在“内史”的角度“用医学解释一个时代的变化”的“有效的分析方法”。
张大庆教授历时五年完成的《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1912-1937)》(25万字),选取1912年至1937年作为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疾病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时段,旨在凸现政治体制与卫生保健体制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性,阐明卫生制度的转变对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影响。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转型的标志,也是我国新型卫生保健体系建立的开端,至1937年,我国的卫生行政体制、医疗保健制度和卫生服务制度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张大庆教授指出,疾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既可被认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学事件,导致个体的躯体损伤和疼痛,也可被视为复合的心身事件,给病人添加躯体和精神上的痛楚,还可作为复杂的社会性事件,小到影响家族的繁衍,大至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历史学研究不甚关心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医学史研究的疾病史研究也只是专注疾病认识、诊断和治疗的进步,而忽略了疾病的社会文化价值。目前,疾病社会史研究已成为国际医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比较薄弱,因此开展疾病的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宣传部 傅冬红 社文部 苏静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