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建所5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建所5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仁者魅力 医家风范

——中国运动医学事业奠基人、著名运动医学专家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曲绵域教授



        成长经历与创业轨迹


      人们看到,中国的运动员在世界体坛上夺得了一枚枚奖牌,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在国际运动场上,观众们一遍遍地为中国体育队鼓掌欢呼——这一切都在证明,中国体育实力的雄厚和国力的强盛。而当这热烈的场面暂时地回归于平静,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我们扣下的每一个球,都有医生们的一份功劳。


      ——这是排球老将郎平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中国国家队运动员们的心声。


      毋容置疑,中国运动医学事业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天,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发展道路,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顶尖行列。


      中国著名的运动医学专家,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曲绵域教授,自1955年9月开始,就投身到了筹备、创建中国第一所运动医学研究机构的工作中,他经历和见证了五十余年来中国运动医学事业沧桑的行进历程,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运动医学”的何去何从把握了正确的方向。他提出了运动员关节软骨损伤的机理、修复、再生理论,以及治疗条件、康复原则和修补方法,为无数的中国运动员治好了伤病,使他们重返赛场。他主张,作为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者,不但要有医学理论和技术,还要研究掌握运动学科的学问,才能胜任运动医学工作,为运动员和广大的患者服务。两样学问缺一不可。


      曲绵域教授有着宽阔的前额和笔直的腰板,他步履稳健,为人谦和,一派学者风貌。1925年3月,曲绵域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年轻时,曲绵域就抱定了从医的理想,决心投身医学事业,为人民解除病痛。他怀着这样的志向考取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曲绵域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到了解放中国的革命事业当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一批协和医学院的教授转到了北医任教,孟继懋教授边绘图边授课的教学方式激发了曲绵域对骨科的浓厚兴趣。1949这一年,曲绵域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成为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在老师的影响下,曲绵域讲课时只带一本《骨科学》教材,一边为学生授课一边在黑板上画解剖图,图画完了,课也讲完了。久而久之,他练就了一手线条简单、流畅明晰的绘图技术,这成为他日后教学中的一大优势和特点。以至于后来,在他主持编写的《实用运动医学》、《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分卷》等十余部著作中,有不少插图都是由他自手绘制的。


      1950年,曲绵域以杂技团队医的身份随团出访苏联,负责团员们的医疗和保健工作。在归国途中,爆发了朝鲜战争,曲绵域根据中央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与杂技团一起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奔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将士,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各地慰问演出。回国后不久,经上级批准,曲绵域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手术队,在东北兴城的军医院救治伤员。这一时期,他积累了大量关于术后康复的经验,为他以后从事运动医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回到北京后,曲绵域继续在骨科工作,并和英共专家JS Horn教授一起参加积水潭医院的筹建。时任北大医院院长的左奇同志找到曲绵域传达了组织上向苏联学习筹建医疗体育教研室的决定,她对曲绵域说:“你是骨科出身,也做过康复工作,组织上认为由你担当这个重任最适合,所以调你来筹建和领导这个工作。”


      院长的话里充满了信任和期待,而曲绵域反复思考着“自己想做骨科”,现在要改行实在想不通。而组织决定只有服从。这样,1955年9月至1956年7月,苏联专家克·依·克拉斯诺赛尔斯基教授在国内举办了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高级师资进修班,为国家和军队医学院校以及国家体委等有关单位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材。曲绵域的身份为北大医院医疗体育医师督导教研组的主任,学习班的班长及学员。专家归国后,教研组开展了医疗体育的医教研工作。但对体育的医师督导工作仍模糊不清。为此,国家体委组织了考察团,于1958年赴莫斯科,列席了第十二届国际运动医学会(FIMS)大会,学习了国外的经验,大家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叫“运动医学”,主要内容有四:运动创伤、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及医疗体育。回国向国家体委贺龙主任汇报后,结合本土实际,着手组建运动医学研究机构。曲绵域带领大家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设计、建立起了医疗体育室、X线室、心电图室、心肺功能检查室、诊查室、气功室,于1958年年底对外门诊,继而又开设了病房。又于1959年1月在北医三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并担任领导,成为中国运动医学领域里的第一任学科带头人。


      十年动乱期间,北医三院运动医学工作被冠以“为少数人服务”的罪名,曲绵域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1969年研究所被取消摘牌。国家队的运动员完全没有了看伤病的地方。


      听到这个消息,周总理立即手谕指示给卫生部:“运动医学不能取消,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在运动实践中发挥作用。”


      源于这一历史机缘,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得以恢复,曲绵域教授继续担任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职务。在五十年的蹉跎岁月中,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由建所之初只有十张床位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今天拥有运动创伤、运动营养、医务监督和运动康复四个专业的现代医学研究所,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及下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疗、研究机构。曲绵域教授在担任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的几十年当中,他视所为家,将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运动医学事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中国运动医学事业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曲绵域教授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运动医学事业的壮大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贡献。


      研究所关闭期间,曲绵域教授以骨科大夫的身份带领学生们到京西木城涧煤矿区进行生产实习,主要工作是诊病及挖煤。可学生们就要毕业了,还没有学到应有的专业知识,这让他非常不安,他决定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在蜡版上刻字、绘图,油印出了题为《运动创伤检查》的教材发给每位学生。这本图文并茂的教材,在他当时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专业特色与学术创新


      每逢下队工作日,医生便根据在训练场上所观察到的运动员带伤训练的情况开展治疗工作,与教练员、运动员一起制定伤后的训练计划,当时叫“三结合”。至今仍是一种有效的下队工作方法。


      曲绵域所长一直以朴实的语言和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人,教育他的学生:“医生要诚心诚意地向病人(运动员)学习,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有些伤病运动员是以牺牲生命的危险和痛苦的代价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医疗经验,如果没有运动员们的支持和配合,我们无经验可拿;没有他们积累来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就无用武之地。我们是‘拿来主义者’,要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病例,认真总结,以提高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下队实践,总结失败的教训,学习成功的经验,把教训和经验整理成简要的文字,收入论文当中,别人拿去了有用处,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他带领他的团队坚持深入国家运动队开展服务工作达四十年之久。国家队举重运动员陈镜开训练中造成了胸腰部四个椎板的疲劳骨折,大家都认为他的运动生涯会就此结束,可他坚持带伤训练,并连续六次打破了世界纪录。这一病例给运动医学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当举重、体操、足球守门员、羽毛球运动员患有这类伤病时可以继续参加训练。其中多名运动员不但没有影响比赛,还夺得了世界冠军。另一位国家队著名的举重运动员黄强辉因高台跳水意外损伤,致使第一节颈椎脱位达9毫米,造成了全身瘫痪。按照诊疗常规,这个病人须接受手术治疗。而曲绵域所长出于对病人极端负责任的态度,率领专家组成员反复分析、论证,决定采用牵引和石膏固定的方法,经过了几个疗程的治疗后,这位运动员终于得以康复。


      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医护人员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下队的传统,受到了国家体委领导、教练员、运动员们的欢迎。像袁伟民、蔡振华、郎平、孙晋芳、张蓉芳、李玲蔚、陈镜开、李宁、李小双、邓亚萍、姚明、李楠、郭晶晶、赵宏博、王楠、张怡宁等一大批运动员、教练员都接受过曲绵域教授的诊治,这些运动员康复后重新回到运动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曲绵域教授就已经通过关节软骨损伤的机理研究,通过对运动员髌骨软骨病、足球踝、投掷肘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得出结论,证明了其病因是由于关节软骨的微细损伤积累所致。


      关节软骨的损伤,是运动员中最常发生的伤病,这是曲绵域教授最关注的科研课题之一,也是运动医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贯穿至今的中心课题。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曲绵域教授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人体关节软骨损伤时,其病理有胶原自身免疫反应的参与;有胶原类型改变、异位化骨、骨关节炎软骨的细胞因子不对称的表达等;同时证明,软骨表面的无形层对自身胶原免疫反应具有屏蔽作用。这一结论为关节软骨损伤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硅橡胶固体及胶体可以用来修复软骨缺损,以用于临床。证明了软骨异体移植,贮存软骨异体移植三年后均有吸收的现象发生,为晚期排斥反应。以上成果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曲绵域教授讲道,目前随着许多研究课题的深入发展,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我们研究关节软骨损伤后某项指标的变化,包括酶的变化、调控的变化、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也要研究它的对立面。因为正反面是同时存在的,一个是修复,一个是破坏。我们要做的,是使其修复得多一点,这样就有了基因疗法。有破坏的,必然就有增殖的。具体到一个细胞也是如此,它所分泌的物质同样具有两面性。


      结合工作实践,曲绵域教授的观点是:作为医生,应该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要辩证地看问题,既要明确自己,也要了解对立面。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会有益于开展研究工作。他强调,要重视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并举例说明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它们就好像排球比赛。接球的第一传是“基础研究”,供球的二传手是“应用基础研究”,最耀眼的扣球运动员相当“应用研究”。排球比赛时,如果一传手接不好球,肯定全盘皆输。作为一个大学的教授、名医,不同于一般医院医生的区别,就在于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你的学科范围内跟上发展的步伐,才可能有所创新。


      曲绵域教授始终坚持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科研道路上探索的脚步,他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领域的普遍承认和广泛关注,他的学术理念和工作才干也影响了像于长隆教授、敖英芳所长等中国运动医学领域的优秀专家及后继医学领域的领导者。


  
医生的责任与学科发展


      曲绵域教授不事张扬,主张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低调做人。从不赞成夸大个人的力量和有水分的宣传,在他担任北京医科大学校长期间,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亲自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德育教学计划。作为一代具有崇高医德和高超医术的著名专家学者的代表,他怀着一颗救人济世的仁者之心,把自己的青春、希望和智慧都献给了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他不仅为国家的体育、艺术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解除患者的病痛付出了爱心和劳动,他用几十年的耕耘和走过艰难历程所获得的经验,换来了国家的荣誉与丰硕的医学成果,并将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传及后学。


      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曲绵域教授始终没有间断过运动创伤的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践经验。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成果。五十多年来,曲绵域教授多次组织全国运动医学进修班,亲自拟定教学计划,编写讲义并授课,对学生的临床操作进行指导。1981年,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重点学科;1991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国家首批纳入“211工程”重点学科;1999年,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及中国奥委会指定的运动员伤病诊疗中心。


      国家在筹备北京奥运会期间,曲绵域教授和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十名专家被国家体育总局聘任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专家组”成员,为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运动医学就是为运动员服务的,曲绵域教授针对这一误解坚持行使“运动医学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运动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一原则。使得运动医学医生的工作目标始终朝着“预防运动损伤,帮助患者解决由运动带来的病患并恢复生活质量,同时防治因缺乏运动带来的其它病变”的方向发展。在对外门诊或查房期间,曲绵域教授总是细心地为患者检查,画图讲解发病原因,告知其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法。


      曲绵域教授说:“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疗过程中充满了辨证法。至于医患关系本来就不应当是买卖关系,必须考虑病人的经济负担。千万记住我们治疗的是一个“社会人”,要尽可能地为国家省钱,为病人省钱。否则将破坏国家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使得医疗不是脱贫而是造贫,其结果必然动摇国家的政治根本。”


      曲绵域教授诊治过无数病人,他对每位病人都赋予同样的爱心。多年前,北京科技大学传达室的一位老师傅患上了腰椎病,很痛苦,但要挂到曲绵域教授的专家号非常难。得知这一情况后,曲绵域教授总是在不出门诊的时候,腾出时间来为这名患者诊治。他对病人的真诚和对工作极其负责任的态度,为广大患者和运动员们所信赖。


      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媒体上出现了一些有关医药方面的宣传广告,这时便有医药厂家或媒体想利用曲绵域教授在业内的权威效应,出高价邀请他为其产品做广告宣传。曲绵域教授认为广告这种新兴的宣传手段不够客观,还需要完善。他坚持“无德不医”的原则,从不接受这类邀请,以维护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实践,曲绵域教授总结道:运动医学应该保持住它的专业特点,不要混淆它与骨科学科的概念。当前有些医院的骨科增设了运动医学,这是错的,叫“运动骨科学”为好。因为运动医学内还有内科部分。运动创伤也不属于骨科,因为运动创伤内还包括胸、腹、脑、五官的外伤。他希望中国的“运动医学”要紧跟国际学术形势的发展,组建“大运动医学”。他有两个心愿:一是运动医学研究所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二是高校里能够开设运动医学系,使学科后继有人。


      曲绵域教授注意到,当前国际运动医学研究领域有两个,一是竞技体育,二是群众体育。其研究内容是“运动或缺乏运动所带来的病理、生理问题”。而导致骨质酥松病变的病因主要是缺乏运动,这一研究对社会具有普遍意义。曲绵域教授说,群众体育中最大的问题便是骨质酥松,患有骨质疏松的病人容易摔跟头,由摔跟头而导致骨折。他在审批由香港运动医学研究机构上报的“太极拳与防治骨质酥松”的课题时认为,太极拳的练法比较稳妥,能够增加本体感觉,不至于由摔跟头造成骨折,便给予了批准。另一个问题是手术后夹板固定,病人缺乏合理运动,也可导肌肉萎缩及关节致纤维粘连。香港方面研究发现,由于肌肉缺乏运动,导致了自由基含量的增加。这也是目前运动康复中的焦点问题。


      俗话说,“自然是不会跳着前进的”。科学的发展也需要循序渐进。曲绵域教授勇于创新的意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中国的运动医学和创伤医疗以及康复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用心血、汗水和对事业的真诚书写着履历;以精良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出色的领导才能,成为中国当代史和医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系列符号之一。正如运动医学研究所现任所长敖英芳教授所说:“无论是从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建所、创业、人员梯队的建设,还是在医疗、科研、教学、康复、护理、营养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曲绵域教授一生的心血。” 曲绵域教授提携后人,谦虚质朴,廉洁自律的美德,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他以职业的敏感、不断探索的潜能和发自内心的力量服务于他钟爱的运动医学事业。以嘉言懿行、忠诚的职业操守和不断的开拓精神,为中国运动医学的发展史写下了令中国人骄傲的篇章。


                                                                                                                                                                                                                        

参考资料:
1、《曲绵域:中国运动医学研究的领路人》:《纵横》杂志,2008年第9期。贾晓明 整理
2、《中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奠基人和守望者》;作者:姚永玲。
3、《运动医学工作总结》;提供单位: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

 

                                                                                                                                                                                                                 (作者: 梁宾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