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在北京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报告会上的报告

闵维方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闵维方作报告

同志们: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第二批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目前我校的学习实践活动已全面展开。

    3月13日,学校举行了北京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3月14日,教育部周济部长为我校师生作了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提出了十个必须联系实际思考的重要问题。

   3月24日,我们邀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李忠杰副主任为学校理论中心组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作了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的辅导报告。

    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北京大学视察指导工作,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第一批参加单位的宝贵经验,突出实践特色、突出北大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发展思路的过程,成为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突出问题、建立科学发展机制的过程,全面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向党中央和广大党员、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工作是学习调研,从3月中旬开始、4月中旬基本完成,重点抓好学习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观进行思想解放讨论两个环节。

    当前,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和各部门、各院系、各单位正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开局。我们要遵循中央的精神,把学习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不断巩固和深化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把握,真正做到让全校党员干部受教育。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党员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作学习报告,这是上级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今天,我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调研,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与大家一起交流。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时代意义;

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思想内涵;

三,深入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践要求。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时代意义

    科学理论是领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党的发展史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带领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每个重要时期,我们党都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出自己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为全党共同奋斗指明方向。

    前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大会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我们必须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北京大学的工作实际出发,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着眼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和发展要求,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有不同阶段有机组织起来的过程。一个国家的发展也要经过若干基本的发展阶段,能不能及时实现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型,是关系到能否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关键。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作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和实践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年均增速近10%的长时间经济增长。然而,随着我国进入了更高水平的发展,原有的一些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主要表现是:在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越来越面临发达国家在产业链、自主创新等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发展面临城乡、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许多挑战。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出五年多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2003至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平稳程度高的最好时期之一,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强大的真理力量。

    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四个深厚”的特征:一是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回答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二是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理论精髓,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三是具有深厚的实践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基础上创立、经过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四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一经提出就很快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护,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为什么只有科学发展观才能指引我们实现较长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切实将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领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来坚持,作为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其次,要立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局,着眼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实际、工作进程、工作需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作出的战略决策,其基本内容就是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呼唤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过去十年,在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迈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迎来了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绩。例如,我们形成了以87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主体、前沿交叉学科布局初具规模、文理医工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体系,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的过去10年论文引用数据,我校有11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我们形成了以60位院士、22位文科资深教授、100位长江学者、13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创新团队为核心的,总数达300多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拔尖人才梯队;我们形成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导师遴选方式更加科学。

    但是,与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相比较,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有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的历史才有110年,真正步入稳定发展的正轨才30年。对此,我们务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浮躁。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面临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复杂矛盾和艰巨挑战。以办学经费为例,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捐款基金都超过百亿美元,每年的运行经费约为20亿美元左右,我校与之相比差距非常大。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以及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和问题,我们必然要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等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必然要在学校建设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积极探索更好的路子。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我校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要科学把握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科学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深入研究借鉴世界各国一流大学一般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又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努力做到一般与具体的有机统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来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过程,每个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校情,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优势,扬长避短,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彰显自己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斯坦福大学掌握时代潮流,独辟蹊径地提出“专家社区思想”,创立与工业密切结合的科技园区,造就了“硅谷”奇迹,也使斯坦福大学成为“新思想、新建议、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源泉”。而只有几十年历史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一所只有几千学生的较小的大学,但它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和艺术学科等几个较少的领先学科的独特优势而扬名世界。世界上各个一流大学的学科特点是很不一样的,在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也是不一样的。思路决定出路。要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必然要在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上大力创新,必然要在发展路径和工作方式上慎重选择。

    无论是从突破现实条件的约束来看,还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来看,我们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动态地控制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努力推动整体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新的跨越。比如,师生是办学兴校之本,我们必须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师生,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又比如,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学科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处理好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指导我们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南针和解决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总钥匙。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解,科学把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重要关系,不断深化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律特点的认识,努力增强发展的自觉性和实效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战略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思想内涵

    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丰富、内在逻辑严密,只有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学懂弄通,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首先,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最不科学。从我们国家来讲,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只有一千多美元,而发达国家平均是3万美元左右。而且,在我们发展的同时,他们也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比他们发展得快一点,就不可能赶上他们。从北京大学来讲,道理也是一样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谋划大局,从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政策,从发展的水平来衡量工作,就是要集中精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任何时候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北大提出的发展要求。它凝聚着几代北大人的梦想,也承载全民族的殷切期望。我们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发展信心、调整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充实发展后劲,尽可能地加快发展进程。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发展与增长的相对区别。以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为例,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扩张,发展则不仅仅是数量的扩张,更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增长着重于经济的短期变化,发展着重于经济的长期变化;增长强调资源利用和要素组织效率的提高,发展强调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科技教育、自然环境、公众福利、社会制度的全面改进;衡量增长的指标往往是单一的GDP,衡量发展的指标是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体系;离开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单纯的增长,不是科学的发展。从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来看,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实实在在的发展,避免片面追求数量的增长。一是要坚持质量优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上,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重点突破,走特色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道路。如果我们能够把北大80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的若干学科率先推进到国际学术前沿,就会大大提高北大的国际学术声望,引领全校学科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有特色才能有竞争力和高质量,有前瞻眼光才能有大跨越和大发展。

第二,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它阐述了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所在。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一项重要要求,就是要贯彻好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根据中央领导的有关讲话精神,科学发展观提倡的以人为本,至少包括以下三项基本内涵:一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二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三是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既是整体意义上的人民群众,也是个体意义上的社会成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前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必须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有的尊严和权益。

    具体到北京大学,我们在办学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人才乃国家之元气,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看一所学校是不是世界一流,最重要的标志是是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所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根本原因是在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学术大师和栋梁之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北京大学的历史新任务。我们一定要将教书育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高度重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注重引导、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二是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当前,我们和国际上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不是学生生源,也不完全是钱和物的投入,最主要的还是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水平。面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重任,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师和教育名家至关重要。我们要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加强师资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文化氛围,为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愿望,能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能否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北京大学是在社会上有着崇高声誉的高等学府,我们要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既要在教学科研方面走在前列,又要在校风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这就要我们一手抓制度管理,一手抓典型示范,加强以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内容的师德建设,加强以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为内容的行为养成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积极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和谐校园文化。

第三,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什么是发展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如果着眼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就是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那么,北京大学如何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要着重搞好两个布局。一是要搞好事业的整体布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基础上努力促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要大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目前我们创建的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创建研究型大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研究过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要以研究的思维和研究的方法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真正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两协调、两促进。我们要大力促进“顶天”与“立地”的有机结合。所谓“顶天”, 就是要推动国家和世界的科技进步和理论创新,创造出世界一流的重大创新成果。所谓“立地”,就是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起与区域、行业、企事业单位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二是要搞好学科的发展布局。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只有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机结合的学科体系,学校教学科研才能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后劲。近十年来,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支持下,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文理学科和医学有很强的优势,但应用性学科的优势还不很明显;学术队伍的优秀人才很多,学术科研的整体实力较强,但学科交叉和融合工作做得还不够,组织跨学科联合攻关的机制和氛围还没有很好形成。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加强学术科研公务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增强我校学术队伍和科研体制的创新活力。同时,加强战略谋划,主动布局未来的学科方向。

第四,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做好统筹兼顾,要求我们认真统筹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一是要统筹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质量是生命线,是根本的追求。结构是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保证,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对于北京大学来说,关键是要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结构。二是要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发展,以稳定保发展,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现实的可承受度有机统一起来。北京大学历来是中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重镇,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组织的思想、能力、制度、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三是要统筹好重点突破和整体协调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办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院系和学科的发展程度不同,教学和科研的特点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从学校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找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着力点,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又要学会弹钢琴,善于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各部门、院系和广大教职工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不断增进了解,促进和谐,实现共同发展。

三、深入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生命力在实践,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把握突出实践特色这一基本原则,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确定活动的实践载体。学校党委经过研究,决定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融入国家战略体系的基本思路出发,将“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作为我校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这一实践载体,结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我校的工作实际,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事关学习实践活动全局的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实践载体的精神实质、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服务国家战略这个基本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兴,教育兴,则北大兴;反之亦然。胸怀祖国,情系人民,以天下为己任,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历久弥新的光荣传统,成为北大人不变的赤诚。今天,我们要回答好为什么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在中国创建世界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基本问题,依然要从北大的传统、从北大与国家和民族的联系中去把握,任何时候都不忘记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动力是什么、依靠是什么,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方向。

    百年校庆以来的十年,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十年,十年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依靠国家和社会强有力的支持,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深深融入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中。正是有了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投入,才会有北京大学近十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要进一步领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战略,是民族工程,是世纪规划,把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根本的任务是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提高人才贡献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始终注意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和跟谁走的问题,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和民族培养能够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素质,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必须要抓好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创造引领和支撑社会发展的一流学术成果,提高知识贡献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基础和前沿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针对学科发展前沿进行战略布局,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学科布局,推动学术科研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众所周知,当前我们正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应该看到,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温家宝总理最近多次强调:“一场大的金融或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大的科技革命,而解决危机最有效的手段,是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事实上,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一轮的教育和科技投资。在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公布的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计划”草案中,教育投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奥巴马政府还将涉及数千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作为重振美国经济的最重要筹码之一,这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目前,我国政府也在加紧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加快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我们要积极把握这一重要契机,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和提升自身的发展战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研究制定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规划,争取早日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其次,要以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扎实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各项工作。

    从百年校庆以来,我们已经实施了两期“985”工程,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一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初步达到国际一流。但是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任务仍然很艰巨,我们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要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凝炼出重大科学问题和工作目标,是产生重大、可集成成果的保障。我们要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学科综合、人才密集的天然优势,构筑一批综合型、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学科。凝炼学科方向,要有创新的思路,要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根据当前科技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对立统一趋势,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提高学术水平,形成国际竞争力,以此带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

   二是要进一步汇聚学科队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建设。这样的创新团队,应当包括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杰出的学术骨干,优秀的研究生群体,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模式。要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的机制,用好人才、用活人才,使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三是要进一步构筑学科基地,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是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能否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流的研究手段。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创新基地,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研究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是要进一步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制和机制是人、财、物的组合方式和结构体系,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管理机制;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努力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人事制度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对学科优化组合模式的研究,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组织结构,打造科学的权利体系和运行机制。

最后,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共同统一于北京大学教育教学实践,是我们工作的使命与任务,目的与手段、方向与路径的辩证统一。能否在当前的学习活动中把握好这个统一,在今后的实践中贯彻落实好这个统一,关键在党。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前列、发挥领导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继党的先进性教育之后又一次全党的学习教育活动,是北京大学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的契机,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设计解放思想大讨论、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等项目与活动体系,查找和解决学校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保持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中去。

    要抓住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学习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全体党员,重点是校、院(系)两级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校级领导。要在加强分类指导、组织好广大党员学习教育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好学校和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与学习调研,带头开展分析检查,带头进行整改提高,要确保精力和时间的投入,为全校党员作出表率。

    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注意保护党员、干部的发展积极性。

    要遵循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明确哪些问题已具备条件,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解决问题要突出重点,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多为广大师生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不搞形式主义。

    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学校和院系领导班子要特别注意抓好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个重要环节的工作。从蔡元培时代起,北大人素有解放思想的光荣传统。要通过大讨论,进一步使解放思想成为我们北大人的自觉追求和主动行为。

    学校领导班子大讨论的主题是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按照刘延东国务委员和周济部长在北大讲话精神要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总结和分析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实施“985”工程10年来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加快办世界一流大学”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自觉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不把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当作束缚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适应新形势,顺应新变化,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校理教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全过程。

    院系领导班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讨论的主要问题,认真组织好解放思想大讨论。

    同志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北京大学深刻总结过去十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经验、研究现在、谋划未来的重要契机。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对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要有新的认识,解放思想要有新的突破,学校发展模式要有新的创造,学校的体制机制建设要有新的举措。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凭借学习实践活动的强劲东风,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推动工作,努力谱写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