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引导学生自己走进医学殿堂
国家级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引导学生自己走进医学殿堂
“在这门课上我们不光是要教给学生解剖知识,更要用各种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走进医学的研究领域。”谈到自己参与讲授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张卫光教授讲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这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课程。自1914年建立解剖实验室开设解剖学课程以来,已经有将近100年的历史。2008年,这门课程被教育部评为2008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一代一代的教师,一届一届的学生,是什么让这门传统的课程不断地焕发生机和活力?一个冬日的下午,记者走进了北大医学部解剖大楼,听周长满、张卫光、张书永、陈庆山、赵靖五位担任课程教学的老师,讲述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前前后后的故事。
PBL:让同学们自己找到学习的兴趣
对于《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几位授课老师来说,PBL是非常熟悉的三个字母。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即“问题导向型”学习方式,这是《人体解剖学》的授课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的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课堂学习方式。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部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对于很多刚刚走进大学的学生来讲,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于人体解剖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问题导向型”学习方式因此而诞生、推广。这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启发的教育方法。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先由老师提出具体病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并运用解剖知识来分析病因,进而掌握这些相对枯燥、难记的解剖知识。
“我们来提出问题,但只是给故事开了个头”,张卫光教授介绍说,“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自己通过动脑和动手,自己把故事讲完,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
从2006年改革教学方式到现在,在近三年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学习解剖学知识,亲自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了社会上关注的各种热门病症,深切意识到学习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性。同时,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收益颇多。他们通过自主查阅大量的文献,同时联系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点,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很好地做到了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当碰到一个复杂的病例时,小组成员往往需要分工、协作,“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当初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人体解剖课是医学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同时让他们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现在看来目的都达到了。”谈起“PBL”学习方式,周长满老师颇为高兴。
“这种学习方式,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PBL”产生的一大副产品是让授课老师也从中受益。张书永、陈庆山等几位授课老师均表示,学生们的研究结果展示都会在各小组之间分享,学生们彼此互相学习,指导教师从中受益,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双语教学:让学生拥有广阔的全球视野
双语教学是《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医学名词中约1/3来源于解剖学,很多英语医学名词与解剖学名词直接相关,因此熟练掌握解剖学英文名词是学好医学专业英语的重要基础。同时,医学研究要求的不仅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关注国际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时刻与世界一流水平保持一致。为了利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特意加强了解剖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老师推荐的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采用英文注解的,书后附有英文索引,平时也常常请一些外教来上课,刚开始觉得学起来有点困难,慢慢就习惯了,培养了一种英文思维和习惯。”一位上过《人体解剖学》的大三学生说。
针对记者关于双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负担问题,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张书永老师解释:“双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大一时只是学习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讲义,大二时老师运用双语授课,到了大三,很自然地,学生就可以自主地看一些英文原版资料了。”
与此同时,医学部每年还邀请外籍客座教授为学生们进行英语授课。“去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Seelig.L.L教授来讲课的时候,同学们反响特别大,效果很好”。除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外教更是让大家领略了完全不同的教学风格,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最大的便利
和很多精品课程一样,《人体解剖学》课程有两个课堂。
“今天课上老师讲的那些要点没记全,谁能提供一下笔记呀?”
“颅骨那么多孔,有什么办法能记清啊?”……
在课程的网络平台上,我们看到了类似的很多寻求帮助的帖子。因为人体解剖的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细小而繁多,所以记忆中常常会出现混淆,理解和掌握时都需要反复回味和琢磨。为此,从2002年起,老师们就建立起了网上教学平台,经过多年完善,如今的网络平台已经涵盖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教案,内容翔实,尤其是那些鲜活的图片更是同学们课下复习和记忆的好助手。
“如果还有问题看不懂,学生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留言板、教师信箱与老师联系”“我们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解答学生各种疑问,在此后的课程讲述中,我们也能做到心中有底。”对于网络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张卫光老师认为是“非常有益”的,但他依旧强调“课程的精华仍在课堂上”,网络平台只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学习资源,所有措施都是学习的手段而已,“我们真正的目的还是要让大家动手,实地掌握解剖知识”。
高科技和多媒体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解剖学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建成,让远程授课成为现实,通过已经建立的120个端口,学生们可以适时获取和应用网上精品课程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基本实现了课程的同步答疑解惑以及解剖标本资料的数字观察、存储和回放,力求“解剖教学数字化”。
“解剖学课程是需要你亲自动手实习的,光说不练可不行。”谈到学生们的实验课,老师们都很重视,“当然,我们在解剖课上,提供给学生们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源,绝对是全国一流的。”
在硬件条件方面,被采访的老师都很自信。北大医学部如今拥有国内高校中规模较大的解剖标本储存库、设备最先进的关节镜临床解剖实验室、独特的解剖标本陈列馆及解剖数码互动实验室等教学设施,这些都是保证高质量解剖实习课的基础。而北医用高端技术制作的珍贵标本,尤其是在“神经解剖学”方面其标本更是历经几十年,几代专家的积累,其数量与质量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身体力行,以奉献精神感染学生
“你们都知道福尔马林吧,在一般生活中,大家都对这四个字闻声色变,听说什么东西中含有这种物质大家也都会敬而远之。但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这些东西打交道的。” 赵靖老师多年带教解剖实验课程,对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十分熟悉。《人体解剖学》课程中所用的标本,都浸泡在福尔马林中,解剖室的空气里,甲醛浓度经常十几倍的超标,对皮肤、眼睛以及身体内部都有巨大危害,但老师们从无抱怨,总是身体力行带领学生进行实习操作。
“我们上实验课的过程中,有时福尔马林挥发出来的气味太浓,周围的同学都一下子退到一边,但离得最近的老师从不会躲开,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说起自己的老师,一名08级护理学院的新生触动很大。
对一名医学生而言,实物解剖非常重要。通过研究人体标本,会激发学生对标本的崇敬之情,只看图谱和模型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现今的人体解剖标本都是无偿捐献的,“每年都去祭奠这些无言的老师,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每当迎来一届新生时,老师们总是这样告诉同学们。周长满教授常常讲起一位遗体捐献者生前说的话:“我捐赠遗体,是宁愿学生们在我身上错开二十刀,也不愿将来他们在病人身上错开一刀。”这句话一次又一次深深地激励着学生们,而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强烈的神圣感更是使学生们深受感染,使他们更迅速地克服面对标本的畏惧心理,带着极强的求知欲去主动学习。
“除人类之疾痛,祝健康之完美”是所有北医新生在开学典礼上立下的誓言。作为北医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人体解剖学》课程不仅为学生今后长期的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先进的PBL教学策略扩展了思路,也让学生们从老师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了一名医疗工作者的庄严感与使命感,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庄严承诺孜孜以求。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