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六院第二届学术年会召开 精彩报告纷呈
北大六院第二届学术年会召开 精彩报告纷呈
发布日期:2009-02-25
2009年2月20日,北大六院在五楼学术报告厅召开了第二届学术年会。会上北大六院六位博士生导师或其课题组成员分别就其研究领域做了精彩的报告。
周东丰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抗精神病药导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近期研究表明,中央释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以调节饮食行为和代谢,是体重波动的重要原因。同时BDNF在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致力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体重增加与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的关联。研究对象为国内196名长期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检测了所有入组患者及对照组50例的血清BDNF,并对平均体重指数(BMI)的变化通过临床记录等方法进行回顾性评估。结果表明BDNF基因的多态性可能是造成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男性患者体重增加的一个危险因素,BDNF血清水平降低可能造成女性患者体重指数增加。
张岱教授的报告主题为“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相关易感基因的遗传关联研究”,研究依据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病因假说”与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的选择原则,选择了ATF4,TF与NRG1三易感基因。利用遗传关联研究方法和遗传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遗传影响学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研究。
黄悦勤教授做了题为“中国西南城市昆明重度抑郁:患病率,相关性和共病性”的报告,该研究通过对昆明市精神障碍现况调查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分析以获得昆明市重度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分布、共病情况、社会人口学危险因素、起病年龄及精神卫生服务的基本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昆明市重度抑郁的患病率虽然低于国外报道,但仍迫切需要对公众健康的密切关注,从而处理社会孤立,城镇人口,失业和高学历人群之间的关系。
于欣教授课题组成员石川做了题为“中美两国HIV-1感染对神经行为的影响:一项预初研究”的报告。该研究旨在探讨中国HIV感染者神经认知损害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研究对象包括北京及安徽阜阳入组28例HIV阳性和23例HIV阴性被试,并在美国HNRC数据库中选取与中国被试人口统计学资料相近的39例HIV阳性和31例HIV阴性被试。研究包括14种个体测验方法,分别用于7个易受艾滋病毒损害的大脑功能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该套神经心理测验具有较好的跨文化效能;中国HIV感染者受损的认知领域与美国被试相同,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工作记忆、词语流畅、学习、记忆、信息处理速度和精细运动七个方面,且HIV感染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与抑郁无关。
接下来,司天梅研究员课题组成员苏允爱助理研究员做了题为“慢性给予抗精神病药改变大鼠前额叶与海马内NRG1β、ErbB2、ErbB3和ErbB4的表达”的报告。神经调节蛋白-1 (NRG1)基因已被确定为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并且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研究表明NRG1-ErbB信号系统异常。该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慢性给予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氮平或利培酮)四周后,检测大鼠前额叶与海马内NRG1β、ErbB2、ErbB3和ErbB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氟哌啶醇促进NRG1β和ErbB4的表达而氯氮平抑制大鼠前额叶皮层NRG1β的表达;氟哌啶醇和氯氮平都大大增加了大鼠海马内NRG1β及其ErbB受体的蛋白含量;反复利培酮给药仅增加大鼠海马内NRG1β和ErbB4的表达。其研究结果表明,抗精神病药物会改变大鼠脑内NRG1及其ErbB受体的表达,有助于深入研究抗精神病药物药理作用的分子基础。
最后,玉凤教授课题组成员管丽丽助理研究员做了题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3个候选基因的高密度SNP筛查研究”的报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之一,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微珠芯片(BeadArrayTM)基因分型技术,在汉族人群中通过高密度SNP筛查,系统研究神经递质通路23个候选基因与ADHD表型的关联。在对ADHD总体及其注意缺陷和混合亚型的关联分析中,10个基因出现可能的关联信号,经过置换检验后,MAOA、ADRA2C、DDC和SYP基因仍存在显著性关联。该研究支持单胺能神经递质通路候选基因参与ADHD病因学的假说,体现了这些潜在的ADHD易感基因在不同种族间具有普遍性,为后续研究的继续拓展和深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博士生导师及课题组成员声情并茂的报告吸引了在场的听众,大家聚精会神地坚持到夜幕降临。最终,北大六院第二届学术年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胜利落下帷幕。
(北大六院科研处 陈经纬 黄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