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所季成叶教授项目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儿少所季成叶教授项目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日前公布的2009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通知中,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  研究所季成叶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合作完成的项目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的建立和应用”获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于2007 年设立,二年评选一次,是我国首次由社会力量设立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行业的科学技术奖。这次有四个项目获一等奖。

  近40多年来,儿童肥胖以发达国家为首正在全球范围蔓延。儿童肥胖危害深远,它不仅是成年期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早期征兆而且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即有危害表现。美国卫生部预测,2020年时美国仅因肥胖及相关疾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和医疗费用增加将占国民GDP总值的4.5%,平均期望寿命降低5岁。儿童肥胖已不局限于临床医学而具有公共卫生重要性。儿童在旺盛生长,早期发现高危者并积极干预,可促使危险因素逆转,显著降低成年慢性病发生,对促进终身健康有重要意义。筛查是早期预防的主要手段,指标应简便易行。利用BMI(kg/m2)建立筛查标准已成世界潮流。根据儿童正在生长的特点,标准用性别-年龄曲线反映。用BMI作指标有科学依据:和体脂率间有高相关, 较好反映体脂累积程度;测量简便, 无损伤;利用身高平方校正体重可消除身材的干扰影响,从而能对不同个体、群体进行比较。经过多年实践,美国的NCHS、欧洲的IOTF标准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公认的两大国际标准。

  在我国,近年来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和都市化进程,“肥胖易感环境”(生活方式变化为主)加速形成,而儿童肥胖在全国流行,而且有鲜明的国情特征(地区梯层分布)。我国以往  使用的“筛查标准”五花八门, 其中有许多相互矛盾,违背儿童生长规律,导致大量漏诊和误诊。制定我国统一的筛查标准适应儿童营养干预重点从营养不良向肥胖转移的需要,同时为制定防治儿童肥胖的政策、策略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成为迫切问题。

    实践表明,建立在欧美人群基础上的国际标准,其体成分发育尤其在青春期和我国人群(尤其女性)差异很大,不良后果是一方面大量超重、肥胖者被漏筛;另一方面,很高的假阳 性率(筛查不出肥胖但实质有体脂的过度累积,造成和肥胖相同的损伤)又直接影响到特异性。直接危害是:被漏筛者只能听任肥胖继续发展,还有许多少女在不良时尚诱导下,把正常体脂分布也视为肥胖, 盲目减肥或采取不健康减肥措施, 危害健康。

   季成叶教授带领的项目组经过8年不懈地努力,完成下列工作(1)制定《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统一使用于我国7-18岁中小学生,和成人标准接轨。步骤包括选择参照人群、比较曲线、界值点验证、曲线修匀等。(2)利用WGOC分析人群代谢综合征(MS)、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危险因素表现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聚集状况逐步加重,从灵敏性、特异性角度验证WGOC有效性。发现胰岛素抵抗指数IR对肥胖儿童MS的形成、发展起调节作用。IRS、MS既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差异,Kappa一致性低的核心原因是胰岛素抵抗。按HOMA(稳态模型评估法)分组,表明中国肥胖儿童血脂异常对预测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发生有较大影响。使用ROC曲线比较腰围、BMI等判定MS各危险成分效能,寻找适宜腰围界值点。研究为今后修订中国儿童筛查肥胖和MS的指标体系提供实验依据。(3)利用WGOC分析全国不同地区学生人群的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和20年动态变化,发现我国学生在肥胖流行上呈地区“梯层分布”趋势。归纳高危群体及其特征;展现20年来我国儿童肥胖检出率从极低到全面蔓延的过程。发现一些与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可直接诱发儿童肥胖;今后防治儿童肥胖的成败关键是提高家长科学营养知识;预防儿童肥胖应成为政府行为,实现多部门的协调合作。

    本项目充分利用人群研究优势;实现将标准制定和代谢综合征筛查、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研究和行政决策结合。制定的WGOC标准已在全国推广,作为统一的筛查标准,结束了以往使用不同标准的混乱局面。分析数据成为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措施的依据并促成一些地方政府将儿童肥胖纳入慢性病防治规划。项目组从2000年以来发表论文112篇,其中SCI论文35篇,最高影响因子7.821,逐步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发表在核心期刊的中文论文其中2篇分别被引用217和146次,为该标准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公共卫生学院,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