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小世界里的大作为
2009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小世界里的大作为
有这样一门课,她有着一切枯燥而复杂课程的共同特征:庞杂纷繁的医学名词,无边无际的特征、分布与图像,以及做不完的实验观察和记录。但正是这样一门听起来看起来都让人望而生畏的课,却成了最受北大医学部同学们欢迎的课程之一,她就是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医学微生物学。
作为医学本科学生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医学微生物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1946年成立细菌科开设微生物学课程以来,科系设置虽几经变更,但医学微生物学一直都是该科系工作的重点。六十多年中,一届又一届学生在这门课的指引下,走进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为实现自己的医学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突发、再发传染病与日俱增,学生们对课程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么,这门传统的医学基础课何以能够在挑战之前魅力不减,在压力之下生机勃勃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彭宜红、李彤、朱永红、刘学恩、王玲、鲁凤民等担任课程教学的老师,听他们讲述这门课程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
多媒体互动:为教与学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医学院师生之间流传着关于庄辉院士的一段“佳话”:他为了上课而自学多媒体制作,将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惑都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以便及时请教他的学生和其他老师。没过多久,庄院士便亲手制作了大量PPT课件,不仅图文并茂,而且信息丰富。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医学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广泛。“《医学微生物学》在基础医学院的课程中很独特,其他课程均以人体为介绍对象,而她是以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生物体为主要介绍对象。”李彤老师在介绍《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时这样说。而微生物种类繁多,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并掌握其特征,形象的PPT展示和FLASH动画演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师的课件制作十分精美,配图到位,易于我们对于微生物形态学及实验操作的掌握,让听课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好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单凭看书或是听老师讲解之后能理解或记忆的知识通常是有限的。但是如果看一段Flash动画演示,可能只有短短几十秒,印象却非常深刻。这种新手段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学习效果非常理想。”同学们言及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时,都赞不绝口。
为满足不同学制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微生物学教研室还开展了多媒体视频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教学内容还应用在精品课程的网站。
老师们在谈到课程的硬件设施时,都自信满满,多媒体互动实验室, Olympus多功能显微镜、CO2孵箱、光学显微镜、多功能显微镜的CCD,这些都保证了高质量实验课程的开展,并为以后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问题导向与自主设计:为学生开启一扇自我负责的窗
在医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传统授课式的教学方式则难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与自我学习机会。因此,“我们在2005年开始了一个尝试。”李彤老师介绍说。这个尝试就是PBL教学改革,PBL的英文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即问题导向型教学方式,主要特点是学生与老师深层次互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自主探索,并在课堂上报告探索成果。
尝试获得了好评,并被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坚持了下来。正如07级6年制临床专业台湾学生吴秉宪所说,“PBL本身开启了一扇自我负责的窗。”在PBL教学中,学生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查文献,找资料,写论文,做PPT,“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且对讨论的相关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印象深刻。” 04级8年制基础专业的郑佳佳同学这样回忆她在PBL教学方式下的感受。
这种深层次互动教学方式,不仅避免让学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去闯关,而且“认真做下来会觉得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不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绝对比死记硬背要高得多。”05级学生8年制基础专业于娟如是说。
同样的改革思路在实验课中也得到了初步实施,微生物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为了让实验课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基于原有课程的实验内容,设计了三个综合性自主实验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业方向,自主地选择一个实验题目,然后开始像做课题一样思考实验思路,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让他们自己去负责一个事情,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起指导和辅助的作用。”朱永红老师在向我们介绍自主性试验时显得很欣慰,“通过自主性试验还可以挑选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参加985项目,目前有近10名同学直接参加了985项目,发表了3篇论文。”
学生们对于自主实验也是第一次碰到,因为以前做的所有实验都在书本上有现成的,书本上没有的老师也会亲自示范一遍。但自主设计实验基本上依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验证想法,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自我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提高。同时,这也让课堂更生动更有活力,郑佳佳同学谈起自主综合实验,颇有一番心得:“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非常有趣,能够学以致用!”
“每个同学在设计实验的思路或者细节上都各有特色,这是一个很好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无论是PBL,还是自主性综合实验,实际上给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从知识传授走向科研细节的探讨,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从日常生活走向了真理求索之路。
教学相长,“作为教师的一员,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知识的更新及拓展。”王玲老师在谈到这些教学改革时做了这样的回答。PBL和自主性综合实验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学恩老师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学生广泛查阅资料涉及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从容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驾驭讨论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提高。”
追踪科学前沿:让学生“睁眼看世界”
SARS,禽流感病毒,H1N1,这些让大众望而生畏的名词,在《医学微生物学》的课堂里,却往往是热烈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SARS、禽流感和H1N1流感的流行,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鲁凤民老师谈及传染病此起彼伏的现象时忧心忡忡,“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它们,并最终战胜他们。”
“我们对每年的诺贝尔奖中与本学科相关的内容都会进行介绍。”鲁凤民老师说,让学生及时了解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发现,是这门课程的老师们定下的使命之一。为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对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医学使命感。
课程负责人庄辉院士是国内肝炎病毒研究的权威,对肝炎病毒以及病毒性肝炎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了如指掌。每学期庄院士都会给同学及时的介绍肝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老教授治学严谨的态度至今记忆犹新。在庄老师的讲座上我们了解到了我国肝病的现状,以及一些诊疗措施的优劣比较,以及我国肝炎防治中的仍然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短短时间内获取大量前沿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07级学生霍晓宁谈起庄辉院士和他的肝病研究的讲座,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追踪科学前沿还让学生们开始认真思考现实的医学问题,吴秉宪同学在谈到一次前沿课题探讨时说,“这些东西都不是书本上有的,是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民情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的高水平意见,使我对专业医学研究多了一番认识,并且开始尝试理论结合实践,激励我去读最先进的医学论文,以及关心公共卫生议题。”
走出去与请进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
双语教学的逐步扩展,PBL问题导向型教学,自主设计综合实验等等一系列教学改革都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一支有数量、有质量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在目前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队伍中,共有教师1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人,11人有过国外工作、学习经历,另外还有4位外籍客座教授。“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也比较好,14人中只有2人的学历教育是在本校完成的。目前,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度教师队伍,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能够较好的满足双语教学、PBL等教学工作的要求。”彭宜红老师谈到教师队伍时自信的说。
同学们的反馈也印证了彭宜红老师的自信,根据我们从医学部教务处网上评价系统了解到的情况, 2006年以来,医学微生物学授课老师的评教分数基本上都在90分以上。学生的评价彰显老师的功力,高评价的背后是微生物学教研室针对教师队伍而实施的“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
“走出去”即教研室提供各种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医学院进修、培训或访问,让青年教师走到医学研究的最前沿,从而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修养,也使得同学们从起步阶段就有了医学研究与医学实践的全球视野。“这让我们具有了全球视野,知道美国同仁在在做什么。”于娟同学这样表述。
走出去的同时,教研室还努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来进行科研和教学交流,并给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学生们授课。广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Malcolm McCrae教授就是 “请进来”的一位英国教授,“Malcolm McCrae关于AIDS的讲座,通过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以及课后的交流,不仅使我们很好地掌握了HIV的病原学知识,而且着实地感受了国外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方法。”跟从外教学习受益匪浅的霍晓宁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采访的最后,彭宜红老师说:“最近H1N1的爆发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坦然中透着一股坚定的语气,让走在满是口罩与流感药水味的人群中的我们,多了一份淡定与信任,我们期待着那一批批走过身旁的医科学子们,在医学微生物学课堂的熏陶之下,走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医学世界,在不遥远的未来实践他们医者仁心的承诺与理想。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