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伟岗:若掌握转移机制和关键环节 肿瘤将成为可治之症
方伟岗:若掌握转移机制和关键环节 肿瘤将成为可治之症
肿瘤可以转移到人身体不同的器官,最常见的有肺、肝、骨、脑和肾上腺。骨转移是晚期肿瘤的常见疾病,许多类型的恶性肿瘤都可以发生骨转移。近 10年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与骨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骨转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方伟岗教授在《前沿科学》2009年第4期发表的论文《对肿瘤骨转移的新认识及其临床意义》中写到。
他解释说,“肿瘤细胞是内因,整个机体是外因。即使恶性肿瘤具有转移的能力,但如果外界环境不适合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最终还是不会发生。病人机体微环境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肿瘤转移的归属。”过去几十年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研究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上,关注于肿瘤细胞能不能转移?转移细胞具有什么特性?转移到其他器官后怎么生长?尽管取得了很多进展,但这些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临床,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从关注肿瘤细胞本身到同时关注肿瘤细胞及宿主因素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变化带来了肿瘤研究的重大突破。肿瘤骨转移在这方面的研究走在了前面。”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基质细胞构成了骨组织中主要的功能细胞。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骨组织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成骨与溶骨保持动态平衡。肿瘤细胞到达骨组织,通过分泌一些因子,调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基质细胞的活性,通过与它们相互作用,肿瘤细胞才能在骨组织“住”下来,不断增殖,形成病变。这就是医学术语中的“转移灶”。肿瘤骨转移有溶骨性转移、成骨性转移和混合性转移。在不同类型的转移灶,溶骨过程和成骨过程都存在,一个为主,一个为辅。在溶骨过程中,破骨细胞活性更高;在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的活性更强。方伟岗举例说:“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是最主要的骨转移癌。一般说来,乳腺癌和肺癌的转移以溶骨性转移为主,前列腺癌则以成骨性转移为主。”
“如果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激活,干扰它对骨组织的破坏过程,那么就能够让肿瘤细胞即使到达骨组织也无法形成转移灶。双膦酸盐类药物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研制出来的。”方教授指出,已经有研究认为双膦酸盐类药物能阻断肿瘤细胞生长与骨质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减慢骨转移的发生和发展,并可导致某些肿瘤细胞的死亡。
从1982年开始,方伟岗就开始研究肿瘤转移。“需要说明的是,肿瘤发生及肿瘤转移受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个基因、一个因素并不能主导全过程。”他认为,现在骨转移在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影响骨转移的因子间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针对不同的病人,因子表达强与弱有什么规律可循?除成骨、破骨细胞外,骨转移是否还受其他因子的影响?在临床治疗方面,虽然有了双膦酸盐药物,但是还缺乏系统、完整的观察,也没有建立针对中国人群背景的治疗方案。如:药物应当用什么样的剂量、什么样的疗程最好?
“临床治疗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要根据这些问题设计课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这需要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及合作,同时也需要临床医生了解基础研究的进展,药物的作用机制,有什么效果,可能的副作用是什么,不同的病人应当用什么方案。”方伟岗对记者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找到控制肿瘤转移的方法,才能使治疗达到最好的效果。
方伟岗教授对未来充满信心:“30年的研究,对于肿瘤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从学科未来的发展来看,肿瘤是可治的,或者说是可控的。”肿瘤这种疾病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它的机制和关键环节,即使肿瘤细胞到了其他器官,也可通过一些干预方法让肿瘤不再继续长。他说:“很多例子都说明,肿瘤不可怕,只要掌握知识,正确对待,以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肿瘤患者依然能够保持高质量的生活。”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