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家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2009国家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有人称它为“医学之母”,因其昂首在医学科学众领域的最高处,纵观着“人类疾病与健康长河”的滚滚大潮;有人称研究它的人为“医学侦探”,因他们凭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信息和严谨的思维方法,侦破了数不胜数的“人间奇案”。关于它,既有源远流长的中外古文字记载,也有现代人称之为“胚胎学科”的比喻……这就是流行病学,古老而又年轻,宏观而又微观,理论而又实践,这正是流行病学充满生命力的象征。
“流行病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早在2000多年前的时候,这门学科就诞生了。最早的流行病学家也产生于希腊,当时的人们只研究疾病和环境之间宏观层面的关系。而流行病学发展到现在,已经从当初的只研究环境和疾病的关系,扩展到如今更为广的范围;从一个羽毛未丰的科学领域发展成熟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将生物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
在北大,《流行病学》广受医学部同学们的欢迎和认同,并且在2009年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的殊荣。为了更好地了解流行病学“台前幕后”的故事,记者专门采访了负责该课程的老师胡永华教授,听他讲述那些关于流行病学的故事。
课程设置:理论和实际的真正结合
流行病学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同时又是疾病控制与预防的主要方法、手段和措施的理论基础,是预防医学的核心课程。可以这样说,流行病学的发展与水平左右着整个预防医学的发展与水平。
北大的流行病学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课、一是实习讨论课。理论课主要是讲述知识,而实习讨论课则是把临床中所发现的问题做成一个个实习案例,然后让大家一起讨论。
在理论课部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与学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投影仪、幻灯机、电脑电视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整的专业体系及相关参考资料的资料室,这些都成了流行病学这门课必不可少的支柱。
“老师做的ppt图文并茂、信息丰富、可读性强、易于理解而且特别精美”,“胡老师的理论课讲课形式虽然很中规中矩,但听起来却很难忘,一是他讲得知识都很实用,跟实践联系得很紧密。二是他的课堂容量很大,几乎不讲什么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所以课讲得很实在”……上过流行病学这门课的学生们向记者娓娓道来。
“在课程学习之后,同学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流行病学的最新进展、研究成果和常见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学问题。”胡老师介绍道。流行病学的实用性特点要求学生们除了要有广泛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能够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疾病流行的规律,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
“在教学规划上,我们增加了方法学的教学比重,并结合计算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深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胡永华教授说,“从揭示现象、找出病因、提供措施的系列教学中体现我们特有的教学特点。”
同时,在流行病学课改过程中,还专门针对预防七年制五年级同学进行为期4周的PBL教学和实践。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即以问题为中心,它旨在训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以及现场或实验室工作能力。学习分为:提出问题(健康问题或疾病)——自学基础、临床和专业有关知识——提出研讨方向——文献查询——提出报告和解决方案——进行实践——报告展示结果等阶段。本教学活动由多名教师组成的跨学科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学生的表现和研究报告的质量对学生进行考核。
课程在理论课之外,还设计了实习讨论课。“将一些贴近现实生活或者临床中出现的病例结合到课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增加了如何使用流行病学专用软件Epi Info和SPSS软件这一部分内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独立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胡老师介绍道。实习课教学采用课堂讨论实例、分析数据,爆发调查模拟现场实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流行病学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而能够独立完成调查设计,并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思维教学:用想象、类比、统计建构起学科框架
“其实流行病学是整个医学的支柱学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流行病学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门学问被称为医学侦探,它需要各种各样的思维,想象、类比、统计分析等等,而这样的思维训练是整个医学的基础。”胡永华教授向记者介绍道。“当时我们的主任钱宇平教授就就告诫我,作为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的教师,“基础要扎实,学科方向不能太局限,别走得太窄,知识面要宽一些。”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这里就需要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还要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因此,它又需要统计学和概率学的知识。
用胡永华教授的话里来说,研究流行病学的人才应该有一个比较宽的知识面,除了需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知识之外,管理学、经济学与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学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公共卫生工作者应该掌握疾病诊治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但同时,公共卫生也不应该完全局限在医学圈子里面,因为现代的公共卫生需要很多社会学、工程学、环境学、经济学、法学等各种背景的人才,比如选址建造实验室就需要有环境、工程方面的知识,应对突发事件也需要危机公关等社会学方面的积淀”。胡永华教授介绍道。
除了在人才方面尽显跨学科的特点外,流行病学本身的发展也彰显了知识大融合的风采。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可以和许多学科相结合,从而开辟出一块块新的研究领域。一些以某某流行病学(如传染病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命名的领域,有的已形成新的学科如临床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等,有的则表示一个研究方向或研究重点如车祸流行病学、移民流行病学、自杀流行病学等。
公共卫生:“造福人类是我们的责任”
一般而言,现实中的医学问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人群的健康水平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的。“流行病学的研究是和临床密不分的,这些的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造福于人类的的,而造福人类其实是我们的责任。”
从2003年的SARS到现如今的甲型H1N1流感,从焦点性的传染病到最普通的出租车内环境质量,可以说,胡教授为流行病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造福人类是我们的责任”,胡教授提高了语调,表示着重强调,而恰恰正是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一位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是在一次次的磨难中曲折发展,人类也是在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中不断前行的,对于灾难,社会总是以巨大的进步给予补偿。”胡教授说。“在对抗传染病的斗争中,历史的经验告诉今天的人们,除了期待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外,公共卫生的完善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的严谨,仍然是人类社会最有效的预防武器。”
“公共卫生是大众的问题,是大家公共的健康问题,除了靠政府日益完善公共卫生体制之外,我们每个人还要不断增强这方面的意识。”胡教授介绍道。
环境卫生是跟传染性疾病,甚至跟一些慢性疾病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把周围的环境卫生做好,是控制一些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公民要认识到在疾病流行期间和疾病流行当中,从公民个人来讲注意环境卫生,同样怎么样做好自我防护,怎么样尽量做到自己能够既保护自己,而又不把自己所患疾病传给他人,这是我们所应该承担的义务。”胡教授说。
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建设高水平师资力量
“我们一直都很棒,一代代的老师们都很努力,做得都很出色。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还要继续为公共卫生事业做贡献。”在谈及这次《流行病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的时候,胡教授骄傲地说。
公共卫生学院今后将重点培养高级公共卫生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扩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人才质量,招收留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扩大国际影响;重点研究各类严重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国家卫生政策,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以及各种环境与健康的相关问题,还有健康脆弱人群,比如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的卫生问题,定期召开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一流大学公卫学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共卫生学院将成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力争在十年的时间使2至3个学科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其它学科也要达到国际水平。”在谈到发展目标时,胡教授介绍道。
“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在采访的结尾,胡永华教授笑呵呵地说道。通过胡永华教授,我们看到了为流行病学这门课付出的一代代学者们的精神和气质,而这些,都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坚信,在未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将走向更为广阔的一篇天地,将为人类做出更为突出、卓越的贡献。
(来源: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