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家级精品课程《神经病学》:人文和科学精神的交汇(图)
2009国家级精品课程《神经病学》:人文和科学精神的交汇(图)
樊东升老师的身份很多,跨越了医、教、研和社会工作四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然而如何能在如此多的身份中自如地转换?如何能兼顾忙碌的医院工作又带领神经病学这门课程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这门课程又有怎样的魅力能够让学生们深入神秘的神经病学的领域中并乐此不疲?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第一次来到他位于北医三院的办公室,共同了解这位集医者和学者于一身的老师如何在实践中带领这门课程不断前进。
变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从2007年的北京大学精品课程,到2008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再到如今的国家精品课程,神经病学这门课可以说是一直在稳步前进,那么促使这门课一直向前的特色与动力是什么?
“神经病学这门课的成长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他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神经科的功劳。重视教学是我们整个科室的特色。” “医学院的学习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学生们在上基础课之前经常不知道今天上课的老师是谁,这样就不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改变了教学策略,在上课之前就召集学生与将要上课的老师见面,尽快使学生熟悉老师,提前交流,遇到问题再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进行调整。这样的改变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也对教育的持续发展很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神经病学这门课最重视的是调动学生的主观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老师经常会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和典型的病例带领学生进入这门学科的大门。
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是这门课程最大的特色。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背,是一个基础并且必须的教学方式,但也是这种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并且难以了解真正的临床情况。在神经病学这门课中引进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邀请有经验的教学职工做模拟病人,通过语言诉说以及病状“表演”等活灵活现的方式现场向学生传达病状信息,然后让学生以“医生”身份向“病人”了解情况为主导,老师结束点评为辅助,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直观的面对病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病例的记忆和理解。
除此之外,神经病学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游戏与课程相结合,师生面对面交流及时获取学生意见调整教学等等,正是所有的这些努力一步步地推动了了这门课程的不断前进与完善,形成了神经病学独有的教学特色。
樊老师说,很多时候课程结束了,就有学生专门找到老师了解情况,并且当时就表达意愿将来要向神经病学的研究方向发展。通过教学激发出学生对于课程的浓厚兴趣,并且愿意终身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对一名老师来说,没有比这更有成就感的事了。
带给课堂最新的知识和临床实证
“运动神经元病”是樊东升老师现在主要研究的方向,在台湾,不幸患病的人被称为“渐冻人”。它的特征是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进行性退化,表现为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以及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减退,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然而在患病期间病患的意识是完全清楚的。病情的发展一般是迅速而无情的,从出现症状开始,平均寿命在2-5年之间。用一名自己也是病患的台湾记者的描述来说这种病的特点是“身如顽石,心似飞鸟”。面对这样一种可以说残酷的病症,樊老师用四个字来描述自己的心态:设身处地,即设身处地地给予病人生活的信念和力量,而非一起痛苦的悲哀。“病人们能够来到我这里看病,是抱着希望来的,他们完全信任你,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振奋。”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特殊的网站名为“好大夫网站”,樊老师在该网站上开设了为病人服务的公益性个人网站“樊东升大夫个人网站”。“这个网站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为病人提供方便,有很多病人都在外地,如果等他们到了才挂号看病,那么他们也许会在北京逗留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对于病人来说是等不起的。而另一方面则是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在一般的医院,病人与医院之间是没有长时间的互动和联系的,而这样的网站可以及时的得到病人对于病情和治疗效果的反馈,作为科研发展的基础的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病例素材。”樊老师如是说。
“我几乎每天半夜都会花四五十分钟去网站上浏览和回应病患及其家属的问题以及预约,虽然很忙,但一定保证将病人放在第一位,再忙。不能让病人停诊。”樊老师说这些话时,语气一如平时的淡然,淡然的语气中流露出他为医者的严谨。
“师者与医者这两种关系是相互补充和共同进步的,一方面医生的角色可以为教学提供扎实的临床经验,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化抽象为具体,不断地在教学中补充新的内容和最新的临床实证,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这门学科。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教学任务,所以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这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 樊老师是这样理解她的“医者”和“师者”两重身份的。
“从医学部的教学评比到与其他院校的教学竞赛,神经科经常拿第一名。” 几年来,樊老师带领自己科室的同事们,在摸索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说到这,樊老师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站在医生与师者的交点上,相互之间的贯通和融合成为了“神经病学”课程不断前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比如用设计用模拟病人故意刁难“小医生”等等方法磨炼学生们的性格也锻炼了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说到这里,樊老师露出了包容的微笑。“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需要一些磨炼,让他们多一些人文关怀。”这是神经病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科学精神中注入人文关怀的教育,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院的学生应该具有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术,还需要有耐心、有爱心、有诚心。而樊东升本人就是一位非常有人文精神的老师。
能够从不同的事物中看到人生的哲理;能够从不同的学科中引入新的专业思维角度;能够从每天的工作中看到快乐的生活哲学……这些都是樊老师对于生活的特别感悟与独具个人特点的生活态度。泰戈尔的《飞鸟集》、抽象的写意画作、感性的心情随笔、优美的田园风光照片,也都是出现在樊东升教授博客中的元素。他说,生活需要用一种享受的态度去面对。他的兴趣涉及文学、哲学、音乐、体育诸多方面,这些宽泛的兴趣爱好从不同程度上给他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拓宽了思考的维度。同时,也给予了他一种平和的人生态度。
“我觉得要用享受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与生活,享受地去做手边的每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好。用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做每件事,是不会得到生活的乐趣也不能把事情真正做好的。” 樊老师笑着对我们说。
日本留学的经历和博览群书大大开拓了樊东升在科研方面的思维。“在看不同专业的书时,我都会将它与我的专业联系起来。比如,有一次看到一篇关于潮汐变化的研究报告,就突然想到很多时候急诊医生都会碰到的呈抛物线状的工作状态,规律性地在一段时间内急诊病人会突然增多,而过一段时间病人会逐渐减少。从而想到天文潮汐的变化与死亡率是不是有一些内在的联系。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多读书,对生活中的一切保持热情可以使我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带动科研与教学。”
樊老师说,在工作之余他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虽然有时候因为工作繁忙而不得不暂时把爱好放在一边,但还是会尽量让自己多读些书。“以享受的心情生活,把握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不仅是他生活哲学的概括总结,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演绎好各种角色的原因所在。同时,这也使得神经病学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汇点上,得以开拓出一条新的教学改革道路。
(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