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临床研究放眼量 奋积跬步致千里

北大临床研究放眼量 奋积跬步致千里

——访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方伟岗、武阳丰教授

  采访手记:

  成立方一年有余,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的一系列工作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带着对这一新设机构的好奇,记者先后走访了研究所方伟岗所长和武阳丰常务副所长。

  2009年12月3日,方伟岗所长、医学部副主任办公室

  对方伟岗副主任的采访短暂而紧密,但在这个过程中,谈话仍不时被各种紧急事务打断。“人”——他强调的基础原则,让希波克拉底誓言突然具体得仿佛可以触碰。

  记者(以下简称记):医学部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临床研究所,这个有前瞻性的想法是如何提出的?

  方伟岗(以下简称方):首先,医学部一直重视和紧抓基础和临床的结合,以及学科之间的合作,临床研究正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是各学科融合的产物,是学科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临床研究已经被医学部列入“211”、“985”的建设内容,意义重大;第二,在开展临床研究上,医学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附属医院临床科研能力都很强,很多学科都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并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水平临床专家、临床研究方法学专家和医学伦理专家等,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临床资源;同时,医学部已经开始了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全球顶尖的大学、研究所都有很好的合作,得到许多先进思想、技术支持和指导。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平台,聚集专家,发挥优势,促进医学部临床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在国内临床研究领域占领制高点,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以上几个考虑,医学部设立了临床研究所。

  记:请具体介绍一下研究所设立的目的和意义。

  方: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看,首先,我国要创建创新型国家,就要在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北京大学要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也必须创新;医学部作为全国领先的医学院校,就要在医学领域有所创新;医学创新在基础、临床、预防等方面亦不能偏废。其中临床医学更是医学的主体,直接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而临床医学的创新直接依赖于临床研究水平的高低,舍此别无他途。经国家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和政策扶持,我们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声音。但临床研究则在全国范围内长期没有得到好的发展,与国际水平相去较远,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章,多半是临床报告或是临床医生在实验室做的基础研究,与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差距很大。也造成目前临床疾病诊治指南、临床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均主要依靠“引进”的局面;国产仿制药物比比皆是,一类创新药物屈指可数的局面;基础研究的创新和发现70%以上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临床诊治和预防疾病的实用技术的局面,进而直接关系到了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都需要改变,也必须改变。其次,在临床中我们经常看到,我们医院所参加的国际项目多是国外医药公司为其项目设计主导的,我们只是提供临床资源。我们虽然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医生的临床经验比较丰富,但是缺乏课题总体设计的能力,缺乏系统的总结与归纳。以前竞争力不行,只能是被别人主导,我们接受,现在我们有能力来逐步扭转这个现象,可是这不是局部可以做到的,因为现在的临床研究强调多中心、随机、大样本,单凭某一家医院(或一个中心)是无法完成的,即使多家医院,之间的协调也存在很大的难度。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领导和协调,而我们医学部现在有这个优势,我们拥有8所附属医院和15所教学医院,加上合作医院资源很多,只是缺少组织协调,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而临床研究所正是这样一个组织协调机构。

  从人才角度看,现行教育体制下临床医生从本科阶段以来接触的科学研究训练大多是基础研究,所以在临床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往往有所欠缺,以致走上临床岗位之后所开展的研究也大都是基础研究;另外临床医生做科研不仅需要临床能力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培养的途径相对匮乏,也难以从国外进修中获得。临床医院虽然在努力,但仍然困难重重。中青年有潜质的临床医生和学科带头人尤其需要临床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亟需主动系统地加以培养。成立临床研究所就是要为我国培养临床研究专业人才。

  从临床资源看,我们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但与临床研究的国际标准相比不够标准、规范和系统。医院这些年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疾病资源库了,但各医院的数据没有互通,而且标准也不统一,需要沟通时才发现互相的数据无法使用。所以按国际化标准统一临床医院所有数据,内容包括病人的情况、各种病理标本、疾病的处理和治疗方案、药物情况、用药效果、各种指标变化等等,是目前我们亟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做这件事情要有庞大的数据库,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更需要高层次的协调。

  针对这种现状,医学部一直在考虑如何推进国内研究赶上国际水平,同时培养一批能牵头设计组织管理临床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有好的临床医术,还要有很高科研思维能力和素质。2008年在韩启德副委员长的支持下,医学部讨论设立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随后进行了一系列论证,得到临床医院的大力支持,2008年6月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大学成立的从事临床研究的教学、科研、服务、培训和组织协调的专业平台,国内尽管也有临床研究所的,但还没有学校层面上的,医学部起了一个带头作用,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影响。

  记:研究所已经成立一年有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方:最近临床研究所配合科研处,结合推进国际合作研究,积极落实北京大学临床研究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将为北京大学开展临床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另外,目前许多国际著名大学纷纷提出合作,我们还和美国Duke 大学、密歇根大学、荷兰Erasmus大学、乔治国际卫生研究院等国际知名的大学和机构开展了积极的合作,内容覆盖临床研究项目、教育培训、共建临床合作中心、共同设计指导临床研究等。

  研究所开展的“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已经在国内外的制药企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将中国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还吸引了很多跨国制药公司的眼球,他们希望能与我们合作,进行研发战略转移,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专门针对亚洲市场研发新药。

  另外,我们还和许多相关机构和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北京市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IBM研究院、Medidata公司等。

  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研究所体现了成立的积极意义,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探索了一系列发展的前沿问题。

  记:临床研究所在国内是一个先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组织框架和规范制定是如何进行的?

  方:研究所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研究所的工作在国内没有先例,虽然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也不能完全依据国外标准,而是要根据现状逐步进行。在提出设想的基础上,把目前有条件上马的工作先开展起来。研究所早期人员有限,工作重点主要进行人员培训和交流,培养更了解国际形势的人才,并着手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另外必须有的部分——伦理委员会、统计分析部等也在加紧建设中,并不断进行完善。

  记:研究所对未来发展有怎样的规划?

  方:研究所目前采用由虚到实逐步发展的战略,并逐步扩大。今年,研究所将开始进行实质性的临床研究项目,数据建设已经启动并马上要大规模开展。数据库建设马上要大规模开展,准备利用985建设经费在2010年启动更为实质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所早期有赖于学校的投入,但研究所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和完善临床研究能力,逐渐实现自我造血。

  目前工作进行得比预期更为顺利,研究所几位副所长各有特色能力都很强,他们投入的工作热情、辛勤的工作和所内的团结对研究所一年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研究所的发展仍需要空间、人才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数据方面,生物样本库的建设——样本的采集、储存等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很大的投入。临床研究的特点决定了与基础研究不同,积累期很长,经过十年二十年的积累,在产出的时候才会变成聚宝盆,源源不断地取出宝物。所以医学部西北区建设是一个契机,我们也争取了二期、三期“985”计划的投入。

  另外,研究所成立之初就提出,这项工作需要医院的大力配合,研究所的工作不能和医院的工作重叠,医院的利益我们不争,研究所主要起平台作用,进行人才培养、组织协调和技术支持,逐步引导医院加入联盟体系,并通过为医院培养人才,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使医院所得到的远远高于贡献。

  记:最后,您对临床研究工作有什么寄语吗?

  方: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虽然根本目的一样,但基本思维方式和实验手段都有差别:基础研究可以到揭示机制原理为止,可以在体外做,在试管中做,可以用动物做,用纯系统减少误差,不怕失败;但临床研究要直接为人的健康和生命服务,其对象是人,涉及到人我们就要保证其安全和受益,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就不能做很多人体实验而以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和转归来总结疾病诊治和预防手段,依赖病人配合。但最大的区别在于伦理。所以,做临床研究的同志们都要牢记:人——这就是最基础的原则。

  2009年12月1日,武阳丰常务副所长办公室

武阳丰,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中国乔治中心主任,医学部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专著9部。曾获得多项国家级、部级成果奖和重要学术奖。目前还但任世界卫生组织、中华预防医学会等大量国内外机构学术职务。他在那间隔出来的狭小办公室里,为记者讲述了他眼中的临床研究和该所一路走来的历程。

  记:临床研究所成立一年多,很多人对它仍不甚了解,请您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武阳丰(以下简称武):我想大家不甚了解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研究所的名字。很多人把它误认为是“临床”+“研究所”,即英文通常说的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研究所)。这个误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许多同道以为我们是要取代各附属医院现有的各专业的临床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是重复设置机构。但实际上我们是“临床研究”+“所”,用英文讲就是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是重塑医学部临床研究体系的重要一环。二是大家对这个机构要干什么不了解。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是一个跨院系的临床研究共性技术平台。这样做,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北京大学全校范围的相关资源,二是为了最好地服务所有附属医院。临床研究所的宗旨是推动北京大学临床研究的发展,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为国家培养临床研究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我国临床研究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职能主要包括提出、设计、组织和实施高质量的重大临床研究项目,并代表医学部,支撑、协调和管理全校范围内的跨院项目和全国性的多中心合作项目;为附属医院及全国相关机构提供临床研究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逐步发展和建立“临床研究”专业,开展相关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临床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开展国际间的临床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构建全国临床研究网络,推动全国临床研究工作。

  研究所将设立一系列的公共平台,包括数据管理中心、生物统计中心、项目开发部、项目管理部、循证医学中心、教育培训部等,负责对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咨询、伦理指导、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等,与各医院已有的各专业临床研究中心一起共同提高医学部临床研究水平。

  记:当前国际上临床研究的发展是怎样的?

  武:在世界范围来说,临床研究发展曾大大滞后于基础研究,但发达国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归纳如下:(1)在观念上,科学决策、循证决策成为主流,推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成为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需求。(2)在指导思想和理论上,循证医学、转化医学成为临床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3)在研究方法方面不断创新。以循证医学为理论,以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临床确证性研究的“金标准”的临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中心随机、非空白对照、非劣效(non-inferiority)检验、自适应(Adaptive)设计等等更加适应现代大规模、多中心研究的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4)质量控制成为临床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技术。《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和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SOP)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成为高质量规范化临床研究的基础保障。(5)组织创新。一方面,临床研究队伍从单一学科,发展为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多学科合作、有机整合的专业化多学科团队。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和机构越来越专业化。出现专门从事临床研究的机构(如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和Academ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ARO)、临床研究专家(Trialist)和临床研究助理(Clinical Research Associate, CRA)等。其中,临床研究机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临床研究的整体水平的高低。

  记:那么,国际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例子呢?

  武:比如澳大利亚的乔治国际卫生研究院。建于1999年,始于开展大规模的人群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库整合与分析。短短数年,迅速发展为拥有大规模临床研究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能力的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了诸如ADVANCE, PROGRESS等著名的国际多种新临床试验,研究成果经常在NEJM,LANCET等知名杂志发表,被国际临床指南广泛引用。再比如Duke大学临床研究所,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总人数已经超过1000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研究资源。他们始自一个大规模临床数据库的建设,通过方法学上分析,保证了高水平的研究产出,并逐步扩展到新药和新技术研发、临床评价等临床研究的各个领域,已完成各类临床试验400多个,所研究的患者总数超过58万,发表学术论文4600余篇,成为全球最大的学术性临床研究机构。其高端研究人员从事临床和研究的时间各占一半,既保证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又保证了所开展的研究能够不脱离临床实际。该研究所后来成为Duke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近年,美国已经通过NIH“路线图”计划,由国家投资在2012年左右建成60个类似的研究机构,以鼓励各大学和医院建立转化医学、循证医学等围绕促进临床研究的平台,加速从基础研究成果到病人实际应用的转化,同时促进更大范围地证实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上的有用性。像Duke大学这样学术研究组织 (AROs)由于其学术为本和紧密结合临床的优势,正在成为临床研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世界各国纷纷效仿。

  我们在借鉴的同时更重摸索。医学部可以说走到了前面,因为韩启德、柯杨等医学部领导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很大支持,中华医学会等机构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国家也正在加大对临床研究的支持力度,临床研究所期待更大的机遇帮助国家完成更重要的工作。

  记:我们是国内唯一的临床研究所吗?

  武:在上海有一家类似单位,采用的是CRO的形式,主要为药厂服务,帮助药厂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和具有丰富临床研究经验的第三方临床研究队伍。我们是全国第一家在大学里正式成立的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临床研究所。我们也会积极地与药厂合作,参与新药的临床开发,因为药物的临床研究是整个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临床研究所的成立不只是为这个目的,更主要的是帮助临床医生开展以提高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并为国家培养能够设计和开展临床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记: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武:目前有两大方向,一方面推动要做的临床研究,另一方面是加强人才培养。其它的平台正在建设之中,将逐步完成;其它的职能也将在发展中逐渐完善。

  记:请您首先谈谈我们的临床研究工作与附属医院的联系是怎样的?

  武:我们与附属医院的合作是互相认可的关系。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医学部是临床医院的管理机构,临床研究所又直属医学部,会不会造成管理混乱呢?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所的工作不是管理,而是在于提供技术支撑。如果缺少这样一个平台,单独一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项目会在技术上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各自为政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多工作将难以开展。建立临床研究所可以整合有限的资源,建立共享的技术平台,促进各医院临床研究的发展。

  具体来说,临床研究一定离不开医院,但是它的设计人员,如程序设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监督员等却是可以脱离医院的,是可以共享的。临床研究所的设计人员一方面可以帮助医院开展学科间的合作,促进互相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医院实现没有条件开展的临床研究,比如,在临床研究所建立一个共享数据库,各大合作医院均可以向数据库输入所搜集的数据,由临床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每天对数据进行核查、整理、统计和分析,合作医院的可用数据就会大大增加,显著缩短研究周期。我们要做的是医院单打独斗难以完成的工作,通过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性支持,保证临床医院和专家从合作获益。举个例子,我们正和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合作研究的课题,样本需要量达数千例,通过征询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和三院的合作意愿,组织协作,大大缩短了搜集样本和研究的时间,加快产出研究成果的速度。这也体现了医学部是一家的优势所在。

  记: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又进行了哪些努力?我们着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武:未来医院临床研究要大规模发展,就必须有医生既懂得临床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又不脱离临床;同时,与临床研究相关的各个学科领域如统计学、数据管理、医学伦理等方面也需要大批熟悉一定临床知识的专业人员。我们当下的目标就是要填补这一国内亟需的空白,为我国培养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专业人才,做到既能够独立进行临床研究的设计,又懂得统计、伦理、药理等方面知识;既能够无障碍地和各方面专家沟通,又可以在解决临床研究具体项目时融会贯通,整合应用。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未来开展临床研究的专业人才。

  我们成立了教育培训部,计划在临床医学下面开设二级学科“临床研究科学”——即把临床研究相关的科学方法有机地整合到临床研究这一主题需求下,围绕它设立学位,招收硕士专业研究生,对各方向基本理论进行系统和综合学习。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高水平的短期和中期的培训。我们的人才培养不限于医学部,而是面向全国,但是我们会通过政策调整让医学部所属单位和人员更快更大获益。

  记:据悉,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请您针对培训工作做点介绍。

  武:“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是由我所主办,瑞士巴塞尔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协办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新药从分子研发到上市管理的整个流程。

  这个流程横跨数十个领域,涉及上百个专业,但现在国内极其缺乏懂得新药研发规律,了解整体流程,能够与各环节专家沟通的高端人才。众所周知,我国新药研发仍很落后,大家用的一般是仿制药和进口药,因为药品研发周期达到10至15年,整个流程将花费10至15亿美金,面对如此高的成本,如果投入收不回来,知识产权又得不到保护,自主研发就难以为继,必然加剧“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钱的问题能逐渐解决,但瓶颈是人的问题。我们要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促进药物研发,保证用药安全,并帮助药厂规避风险,避免浪费,形成良性循环,降低用药成本。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主办了该课程,教员一半以上是国外专家,还请了各大药厂和药品监管部门的专家,反响非常好。我们将把它打造成临床所的品牌课程之一。第一期共20名学员通过了长达3小时100个考题的结业考试,国家药审中心派来了5位学员,最后他们包揽了考试的前四名,最高得到91分,这令我们特别欣慰。关键部门学得好、水平高,百姓用药才会更安全。

  记:目前临床研究所的发展状况如何,还有哪些问题?

  武:目前,临床研究所现在已经设有3部1室,即项目开发与管理部、数据管理部、教育培训部和所办公室。并已初步具有提供数据管理服务、开展教育培训、组织和管理高水平临床研究项目的能力。已有各类专职和兼职人员16人,包括来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设有专职的所长助理,还招聘到特殊人才负责相关的工作,并引进了数名博士生和专业数据分析师。我们已经和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的5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外十余家知名企业展开了不同层次的合作,我们的“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得到了中国SFDA和美国FDA专家的支持,我们已开始承担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并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有关平台的建设中。我们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和国际合作,争取资源,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条腿是促进自身人员发展和能力建设。

  困难首先体现在人才缺乏,研究所要保证人才质量,目前就不可能快速扩张,在人才引进等方面尚需要医学部更大的支持;另外,临床研究科学和专业化的临床研究技术平台在国内还都是新生事物,研究所作为技术平台而非管理机构,其空间、人员、经费和设备等很难靠医学部一己之力完全解决,希望国家能够及早认识到发展临床研究专业平台的重要性,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划拨专门的建设资金,促进我国临床研究体系尽快完善、临床研究水平迅速提高。

  记:您对临床研究所有什么样的希望?

  武:医学部的领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我们更要做出成绩,把规划的任务做好,从虚到实逐步发展起来,让大家认识到意义之所在,并尽快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用10至15年的时间建设一个中国一流、亚洲领先、世界知名的临床研究所,形成一个专门从事临床研究的教学、科研、服务、培训和组织协调中心。我所的专家团队是国内第一流的,我们有这个自信!

(宣传部 刘璐 傅冬红 徐璐 通讯员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