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杜如昱教授:愿在丛中笑(图)

深切缅怀杜如昱教授:愿在丛中笑(图)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看到医院各个学科都在蓬勃发展,尽管不是我个人的成绩,但我心中欢喜,正像毛主席诗词中所说‘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医院的腾飞,是我最大的心愿。”
——杜如昱

杜如昱教授生平 
 
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和医院管理学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杜如昱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0月18日5时36分不幸逝世,享年74岁。
杜如昱教授1936年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医学世家,1954年至1959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工作。1962年师从我国外科大家黄萃庭教授攻读外科学研究生。1978年起历任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主任、教授等职务。1983年-1998年任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院长。1988年至1989年在美国匹茨堡大学医院进修。1991年受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受聘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名誉院长。
杜如昱教授先后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世界外科学会理事,历任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首都劳动奖章,2001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2007年获中华外科学会特殊贡献奖。
杜如昱教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服务近半个世纪,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工作。尤其在担任院长的十五年里,不断开拓进取,以他的领导魅力和管理理念,带领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行道,铸就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发展之路。
1983年杜如昱教授任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院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医院面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才大量流失、医教研工作停滞不前、医院旧址(白塔寺)空间局限的难题,阻碍着医院发展。杜如昱院长在众多头绪中抓住关键——启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两项具有深远影响的跨世纪工程,并且大力推进医院新址建设工作。
杜如昱教授以其远见卓识,将原大内科、大外科分为包括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在内的若干个相对独立亚科,并成立老年医学科、放射治疗科、超声影像科等新兴学科,完善医院专业和学科设置,填补多学科领域的空白。他努力创造条件,为各学科提供学术平台、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推动肝炎疫苗制备和肝炎检测技术、骨髓移植、体外碎石技术等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学科继续扩大发展优势。同时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及人才梯队,促进医院多学科普遍提高的良性循环。使医院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保持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培养人才、保留实力,跟上现代医学发展步伐。
杜如昱教授高屋建瓴,认识到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以及提高医院水平的根本,青年医师的培养决定了将来医院的发展。他打破门户之见,废除论资排辈,提倡“兼收并蓄”,不拘一格启用人才。杜如昱院长本着“把每一名员工放在他最适合最擅长的位置”的用人原则,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业务、管理骨干;并且倾注极大热情,亲自招贤纳才,从国内外寻找和吸引学科带头人。同时杜如昱院长注重加强住院医师、研究生、护理、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全面培养;促进医护人员外语水平提高,加强国际联系和学术交流;有计划地选派以临床工作为主的青年工作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一批批优秀人才成长起来,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
杜如昱教授凭借坚定执着的信念和过人的智慧与能力,完成医院扩建工程,为医院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设施先进的新医院在新址上拔地而起。同时为解决医院缺乏资金更换陈旧医疗设备的难题,杜如昱院长通过各种途径自筹巨额资金,为医院引进价值近两千万元的现代化医疗设备,使医院医疗条件获得极大的改善,为医院腾飞创造了充分条件。
杜如昱院长深刻体会到医院实力的快速发展在于改革创新。他推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奖金总额与百分考核挂钩的奖励机制,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增强各科室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他设立医疗水平、教学水平、科技成果及医院管理一流奖,极大调动了全员的积极性。
杜如昱教授担任院长的十五年里,人民医院呈现飞跃式发展,床位数由400余张扩增至1000张,门诊量由每日500余人次增加到每日4000余人次,人民医院已经步入首都综合医院的第一方阵。
1998年10月之后,杜如昱教授在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期间,继续关心医院建设发展,关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业,甚至在病榻上,他仍然坚持出席医院的重大活动,参加学术会议、论文评审等各项工作。他常说:“人民医院就像一条船,只有每一名员工同舟共济,把小船做成航母级的大船,我们才能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杜如昱教授不仅仅是一名出色的医院管理者,同时也是一名外科医学大家。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尤其在门静脉高压领域卓有建树,在国内外首先提出门脉高压症发病“液递物质”的理论,为药物治疗门脉高压症提供了理论基础,此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同黄萃庭教授创立“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奖励。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外科切除手术治疗方面,提出用自身甲状腺组织模拟残留甲状腺的“资深模拟”测量法,荣获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杜如昱教授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等权威学术杂志主编、副主编,担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世界外科学会理事。由于在外科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杜如昱教授2007年荣获“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特殊贡献奖”。
杜如昱教授的光辉一生,是我国外科学、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他不仅是我国医学界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现代医院管理的先驱,更是一位令人崇敬的的良师益友。我们深切缅怀杜如昱教授的崇高品德和人格风范,永远铭记他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做出的卓越贡献。
杜如昱教授永垂不朽!

(人民医院供稿)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