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铸医魂——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马庆军教授追忆

大爱铸医魂——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马庆军教授追忆

 

 

 

     肿瘤突然破裂,腹腔大出血2000毫升,他意外晕倒在手术台上。醒过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休息一下就行!我这台手术还没做完,还差一个内固定的钉子没固定好!”

    医术精湛,患者病愈之后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纷纷送来“红包”和礼物,他一概谢绝,无法拒收就上交医院。

    学术会议他是必邀的重要演讲嘉宾。得到学界同道尊敬的他依然坚持做一名天天苦读的“学生”。

    主管科室科研教育工作,他倾注全部心血。所在科室成为被教育部授予“创新团队”称号的第一个临床科室;科室科研经费快速增长,2008年超过1千万元。

    身患肝癌重症,却依然笑对人生。在病情稳定时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查房、翻译学术专著、联系会议、为病人做手术……

他就是我院骨科副主任马庆军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大爱。为了患者的健康、为了中国骨科事业的发展,他呕心沥血,用大爱铸造医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为骨科主管教学科研的主任,马庆军在科室的科研教学工作上倾注了无数心血。2007年,我院骨科荣获教育部授予的“创新团队”称号,我院骨科也成为国内第一个被授予这一称号的临床科室。骨科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仅2008年一年就发表SCI论文近20篇;科室科研项目经费“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年已超过1千万元。我院骨科在国际学界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扩大。我院骨科医生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或展板交流;德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医生也开始来到我院进修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他热爱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科研教学模式、方法。马庆军始终思考和尝试着利用“科研育人”的教学理念,为骨科科研教学设计一个新的科研教育平台。其借助于自身承担的教改和科研课题,经过多年的设计、研究、实践和修改,马庆军建立了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和探究动机,以学生为主的骨科科研教学体制,开设了“学生论坛”、“Seminar(科研讨论会)”等。在“科研讨论会”中,马庆军用DV录下学生们发言的精彩瞬间,鼓励、褒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悉心的指导。这种方式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认为“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会了问与答和利用质疑的科学思维”。不少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5个第一——第一次查文献、第一次阅读英文文献、第一次做PowerPoint、第一次做报告和第一次录像。这种科研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他指导过的研究生在相关医疗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马庆军从事医学教学研究20余年,培养了无数专业人才。马庆军深知在科研教学中身教重于言传,他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外科操作实践性强,在手术中马庆军边做边教,术中意外的老到处理、精巧的手术思路都让学生受益匪浅。一次,一位年轻医生在做腰椎手术时,暴露椎管时出现意外。面对突发情况,马庆军沉着冷静,凭着多年的经验细心指导年轻医生继续操作,病人术后恢复很好。

      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与研究生讨论课题,研究手术方案。经常关心研究生的科研进展,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从学生论文最初的立题选择到最后定稿标点符号的修改,他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一次外出开会回来,马庆军交给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吴奉梁一大叠复印的材料。原来马庆军在外地开会听到这个内容与学生的论文有关系,就特地复印一份带回来。“你能感觉到,老师的心都在你身上。”吴奉梁说。

      2010年5月,马庆军有四个博士研究生准备申请答辩毕业,同时他还承担着大量的外院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工作以及国内兄弟院校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遴选材料的评阅工作。为了让他这些得意门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答辩,马庆军不顾病情危重,每天清晨四点多就起床批改论文,每一个专业名词、每一句研究描述都亲自修改推敲,直到他觉得满意为止。这期间学生们经常被他叫到家中当面进行论文指导,还经常把学生留在家中吃饭。黑色的五月过去了,经过这段时间的辛劳,学生们都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答辩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是马庆军的病情却进一步恶化,腹水、浮肿接连出现。

学术追求,永无休止

      医学是常新的,如果不紧跟着时代的节奏,很有可能被时代甩下。而马庆军对新事物的热情“在整个骨科界都是出了名的”。

      他每天深夜1点休息,凌晨5点起身,目的很简单:抓紧时间读文献。“读书读书!”没事他总喜欢这样喊。

     他还喜欢听讲座,无论哪个学科的前沿讲座他都感兴趣。“去听听嘛,又没坏处。”

     骨科新技术“打压置骨术”在国内开展还不多,马庆军却了解得十分透彻,讲起来旁征博引,十分熟稔。

       “老马最大的特点就是书读得多,基础知识很扎实。”提起与自己共事多年的老同事,我院骨科副主任张克说,老马爱读书“在整个骨科界都是出了名的”。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博览群书是马庆军最大的爱好。文学典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他都爱不释手。对于知识的热爱、渴求,马庆军有着最为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灯下苦读,乐在其中。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转化为学术科研上的累累硕果。马庆军在骨科基础科研方面造诣深厚。他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从事骨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他身先垂范,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他参与了卫生部“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颈椎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研究”等重大课题。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骨折的局部基因治疗”,以及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等三项。参与编写、编译《创伤骨科学》、《脊柱外科学》、《外科学》等5部;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建树性学术论文50余篇。2003年获卫生部人事司及中华医学会的骨科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论坛三等奖。曾多次赴国外进行讲学和交流。

       作为中华骨科学会基础学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马庆军还义务承担了许多该学组学术会议的组织和筹备工作,为推动我国骨科基础研究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同时兼任中国老年学会脊柱关节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华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等。国内骨科学界只要开展与基础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马庆军都是主办方必邀的重要演讲嘉宾。他清晰的科研思路,鲜明的学术观点备受学界同道推崇和认可。

厚德仁术,技艺精湛

       对于马庆军来说,闲着比生病更难受。现在,他还希望能照常出门诊。马庆军说,不管自己身体怎样,能做多少工作就做多少。

       我院骨科在全国享有盛誉,前来就诊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身为骨科副主任,马庆军主要的临床工作方向是脊柱外科,包括颈椎病,腰椎病,脊柱创伤与骨折脱位,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等。在脊柱原发肿瘤,包括脊柱骨巨细胞瘤、成骨细胞瘤、脊索瘤、骨血管瘤、软骨肉瘤、骨肉瘤、以及脊柱转移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有一位来自山东的患者慕名来到北京找到了马庆军医生,在病房紧张的情况下,在附近宾馆住了好几天,只为了能让马庆军亲自为自己做手术。

       马庆军对患者高度负责,几乎是“有求必应”,出门诊“加号”是常事。即使是在病重住院期间,他还帮助其他患者挂号就诊,“答应病人的事就一定要办到!”马庆军平易近人,对待病人十分耐心,为了让病人更容易了解病情,他就边画图边解释,一天下来口干舌燥。有些外地患者赶不上他的门诊就诊,马庆军大夫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诊治。“马主任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好的大夫,他不仅能记起三五年,甚至十年前做手术的病人的姓名、住院时住在哪一床,还记得病人是从哪里来的,从这里就能感受到他对病人的关爱”,韦峰大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马庆军。

       脊柱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做每一例手术之前,马庆军都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和个人情况,精心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设计详尽周密的手术计划,细心地观察治疗效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按马庆军的话说,“大夫当得越久越胆小,因为每做一台手术,都会面临新问题,比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手术,就有30多种并发症在前面等着你。”

       对那些经济困难的患者,为节省他们的住院费用,他便利用出门诊后的时间,经常是晚上八点以后为他们做手术,后半夜才能回家。在手术中需要用到内固定耗材,他尽量选用国产器材,为患者精打细算,节省每一分钱。

       许多患者在病愈之后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纷纷送来“红包”和物品,马庆军医生全都婉言谢绝,实在推辞不掉,就暂且收下,事后上交医院。2007年全年,马庆军上交到医院的“红包”数为全院最多。20年如一日,马庆军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行医准则: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死里逃生 心系患者

      2008年10月9日上午,我院骨科手术室里,一台高难度的颈椎手术已经接近尾声。细心的护士突然发现主刀的骨科副主任马庆军脸色有些苍白,额头上虚汗直冒,整个身体摇摇欲坠。在由其他医生接替马庆军继续完成手术收尾工作的同时,医护人员迅速将马庆军扶到手术室外术后恢复室进行急救。“当时马主任言语模糊,几近昏迷,我们担心是突发脑出血。”与他同台的骨科主治医生韦峰说,一阵急促咳嗽并剧烈呕吐后,马庆军渐渐清醒过来,“当马主任清醒过来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休息一下就行!我这台手术还没做完,还差一个内固定的钉子没固定好!’”

       此时,心电监护结果显示马庆军血压偏低且不断下降、血氧饱和度偏低、心率快。B超显示肝上有血管瘤,腹腔内有液体,提示有腹部出血的可能性,需要立刻紧急手术。等不及通知家属前来术前签字,闻讯赶来的骨科主任刘忠军果断拍板“立刻手术!出了问题我负责!”

    打开腹腔,医生们倒吸一口凉气:肝部一疑似恶性肿瘤破裂导致大量出血,腹腔内已满是鲜血,出血量高达2000毫升,随时有生命危险。数分钟后,术中病理结果证实了医生们的判断:中分化肝癌!

      接受了左半肝、右半肝部分切除后,马庆军脱离险境。一位参与紧急救治的医护人员说,如果不是晕倒在抢救设备齐全的手术室,不是手术室恰恰有一台B超机用后还没挪走,不是刘忠军主任果断决定手术,肝部肿瘤突然破裂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虽然大家对马庆军隐瞒了病情,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他很快就明白了自己身患绝症。躺在病床上的马庆军见到韦峰首先问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问“那天那个病人怎么样了?”。当听说病人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也很好时,马庆军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肿瘤突然破裂,腹腔大出血2000毫升,他意外晕倒在手术台上。醒过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休息一下就行!我这台手术还没做完,还差一个内固定的钉子没固定好!”

      医术精湛,患者病愈之后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纷纷送来“红包”和礼物,他一概谢绝,无法拒收就上交医院。

       学术会议他是必邀的重要演讲嘉宾。得到学界同道尊敬的他依然坚持做一名天天苦读的“学生”。

       主管科室科研教育工作,他倾注全部心血。所在科室成为被教育部授予“创新团队”称号的第一个临床科室;科室科研经费快速增长,2008年超过1千万元。

       身患肝癌重症,却依然笑对人生。在病情稳定时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查房、翻译学术专著、联系会议、为病人做手术……

    他就是我院骨科副主任马庆军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大爱。为了患者的健康、为了中国骨科事业的发展,他呕心沥血,用大爱铸造医魂。

北医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