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赛跑的医学人:药学院08级硕博连读生张淳(图)

和时间赛跑的医学人:药学院08级硕博连读生张淳(图)

 

        张淳,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2008级硕博连读生。曾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之星一等奖、北京大学学术十杰、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药学院优秀党员、北京大学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三等奖等荣誉。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的学生活动,曾两次作为药学院代表参加北京大学研究生代表大会。在班级中担任班长并兼任组织委员。

环境造就人才,在竞争里挖掘团队的力量

        “我不是一个善于自我约束的人,环境对我很重要”,严谨、谦虚是张淳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他本科阶段在中国药科大学基地班学习,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淘汰机制。若是有任意一个科目遭遇“挂科”,或是在组织纪律方面出现了大的偏差,都会毫不留情地遭到淘汰。而即便是顺利地拿到学分,期末成绩靠后的同学也会被迫分流到其他专业。在这样的压力下,班级内部形成了紧张的竞争氛围。

       这种压力并没有将他压垮。相反,他利用这种竞争的环境,化压力为动力,将引擎加到最大马力,奋力向前冲刺。他回忆到,当时宿舍的学习风气异常浓厚,为了追求卓越,大家都在心里暗暗较劲,“你若是看书看到十二点,我就一定要再比你多看半个小时。”但就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大家学术基础扎实,业务水平突飞猛进,成绩也是节节攀升。在回忆起这段浸透着艰辛汗水的经历时,张淳的话语中透出苦尽甘来的幸福。

        当张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后,周围的环境从激烈甚至有些残酷的竞争慢慢变成了亲密无间的互助合作。但是,缓和的环境并没有使他松懈,而是让他更加奋发向上。“每周六天,每天早八点半到晚十一点,这是我自己的固定日程表,也是组里的工作时间。”无以计数的化学试剂仿佛堆砌成排除干扰与杂念的围墙,滴滴汗水也凝聚成为了最终成果的处方。

         浇灌出科研成果的不仅有自己的汗水,还有课题组内互帮互助的氛围。“每周末我们会开讨论会,”他说,“如果有组员最近很忙,没能查阅文献,会上就安排同学来做文献的报告;要是有组员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困难,其他组员也会热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讨论会既有学术交流,又有头脑风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涉及科研最重要的几个方面。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张淳能够融合大家的智慧,在讨论中激发灵感,在互助中碰撞火花。

态度决定命运,从细节处把握工作的核心

        说到自己学术上的成绩,张淳谦虚地笑笑:“其实科研是有很多时候有运气成分在里面,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平时的实验中注意对细节的把握,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一点儿。”在讲述了一位同学因屡屡忽略实验中的不明杂质而与科研成果失之交臂的故事后,他感慨万千:“成功只给有准备的人,无论是事先的积累还是过程的细致,这都是学术出成绩的必备要素。”也正是这种踩实过程的态度激励着张淳一周6天每天12小时地工作着。大量的文献阅读,严谨的实验操作,为他的科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张淳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不错的工人”,能把工作细致化、精致化地完成,“哪怕无功,至少无过吧,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而影响团队。”张淳如是阐述着自己对工作的态度。有一次,作为班长的张淳被要求在半天内统计出同学注射甲流疫苗的报名情况,兢兢业业的他没有采用短信、飞信等方式,而是与同学一个个当面确定,以确保每位同学的信息能准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其实蛮傻的,信息时代通知还会这样”,他推了推眼镜,“但这样做更确定一点儿,不会因同学没看到短信而给信息统计带来失误。”

        对张淳来说,无论是学术科研还是学生工作,无论是个人研究还是团队汇报,这种踏实、细致、勤奋、严谨的态度总是贯穿其中的。“我做事情的时候也没有想太多自己会得到什么,只是既然做了就尽全力做好,结果是顺其自然的。”坐在对面的张淳从容地讲述着。

坦然面对生活,于忙碌中享受充实的快乐

        张淳每天的作息时间忙碌而有规律,早上8点半上班,一直到晚上10点半才会被老板“释放”,中间只不过是中午和晚上各一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时间是挺紧的,中午一般就在实验室趴桌子上休息一会儿。工作任务紧呐。”

        这种紧凑忙碌的日常生活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就变得更加疯狂了。让张淳记忆犹新的一次经历,是应杂志的要求在半个月内为自己的一篇论文补入大量的实验。“时间紧,任务重;偏偏我又是那种要求自己早于截止时间很多的人”,张淳坦诚那段时间自己不分昼夜地工作,累了便躺一会儿,醒来后继续实验,终于“一周内完成,零失误”。回忆起来,张淳轻松而略带自豪地笑了笑。

        忙碌的张淳享受着这种充实的生活,而忙里偷闲则更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每周三中午我们会聚在一起踢球。”对于平时都泡在实验室里的张淳来说,这短短的一场球赛可以说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为紧凑规律的生活平添了几分青春的激昂。

        谈及未来的人生规划时,张淳坦言现在自己把重心更多地放在学术积淀上,把自己的实力夯实,正如学武之人必先修习武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功一般。反思自己的学术之路,导师平日的指导、同学定期的交流、自己日常的积累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学术科研。谈到这里,他回忆起了自己当初专业道路的选择。“本科的时候其实是很羡慕药计的,觉得又轻松又有出路。不过一路走下来,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前行,才发现其实自己的信心、眼界、生活态度等等,都已然与现在的药物化学分不开了。如果可能,需要出国读博士后,回国后我还是希望在北大这个平台从事自己的专业领域。”张淳毫不掩饰对北大在全国的科研地位的信心。

        我们走出医学部,张淳开心地向我们挥了挥手,便又走回了实验室,“现在还是工作时间,回去晚了怕是会耽误事情的。”生活因学术而充实,生活因忙碌而踏实。也许,在这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中,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张力与动力。这就是张淳,从容的态度面对着紧凑的生活。

(来源:北大新闻网 周艺然、匡超、张元鸣飞)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