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远量:访护理学院院长郭桂芳(图)

风物长宜放远量:访护理学院院长郭桂芳(图)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原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始建于1984年,是中国首批恢复高等护理教育的院校之一;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1年成为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7月在原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的基础上,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卫生学校重新组建成立了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004月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成新的北京大学后更名为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郭桂芳2007年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之后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护理学院做博士后并任老年护理研究项目主任。2010年,郭桂芳博士归国,出任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郭桂芳博士是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建系时最早的六位创始人之一,在出国学习前一直任教于此。追溯她在护理领域的任职经历,她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事过外科临床护理工作,后任护理部副主任。在护理学院任教期间,她还先后在中华护理学会、卫生部护理中心教育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护理专家顾问委员会等诸多机构任职,有丰富的护理临床、教学和国际工作经验。

   记   者:30年前您从北医毕业,曾在北医三院和护理学院工作,之后出国,现又回到北医出任护理学院院长,是什么促成您再次回到北医?

  郭桂芳:我对北医一直有很深的感情。我是从(原)北京医科大学卫生学校的护理专业毕业的,当时,护理学院还没有成立,新中国也还没有高等护理教育。1981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医三院的手术室。1985年,中国第一批公派护士出国,我通过英语考试,被派往美国加州进修学习,这次国外学习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今后自己专业方向应该走向哪里。那时,恰好北医开始筹建护理系。筹办之初,只有六个人,挤在一个办公室里,我也在这六个人之中。当时,我的人事关系还在三院,很多工作都是志愿性的,很辛苦,但大家都对新的护理高等教育充满希望。

  这么多年,我其实处于一种“留在哪里都可以”的状态,只要能在护理领域工作,具体在哪里倒是没有太在意。但是我对北京、对北医有很深的感情,我家在北京,这里是我的根,北医是我的母校,这里也是我的根。这些年在国外,看到好东西,我就常会想,这个在北医能不能用?

  2008年,三院50周年院庆时,我回来做讲座,段丽萍院长向柯杨校长引荐了我。柯校长非常诚恳,表示希望我能回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我决定还是回到这里来,回到北医。

  记   者:有一句老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担任院长这段日子以来,您主要推进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郭桂芳:我的做事风格是“不烧火”,我喜欢稳扎稳打,如果说你来了没调查清楚就烧三把火,万一烧错了呢?我是怕把好的东西都烧没了,还引起火灾。

  可以说,我来了之后没有采取什么所谓“立竿见影”的举措,我喜欢长远的、有持续发展的方案。很多朋友跟我说,你应该“短、平、快”,很快就有亮点出来。但是,我说,亮点是容易,但如果这亮点是这么快就出来的,那它的持久性有多少?学院大会上,我也讲,我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我离任了,都看不到最终的成果。但是,如果我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发生。他们说,你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说,如果“不栽树”,那谁都“乘不到凉”。

  我离开了八年,感觉这八年的变化比过去二十多年都多。所以,进入学院的第一个学期主要都是在了解情况,在学期期末时,我们制定了学院的十年发展规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和学院文化建设。

  记   者:教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学院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各有怎样的培养目标?

        郭桂芳:我们定位本专科生为“实践型人才”,希望本、专科生能够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具有能解决临床上一般常见性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定位为“专科型人才”,需要能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如对护理中的疑难杂症、并发症的护理,ICU病房的护理等,同时在临床工作中还肩负新技能、新技术的引进等作用,这些工作需要更扎实的基础,更宽厚的知识背景来支撑。博士生为“科研型人才”,主要是在理论探索、创建,在教学和发展学科方面能有所作为。根据这个定位,我们要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以前,由于刚刚恢复护理高等教育,本科生是最高学历,所以就恨不得能让她们做所有的事情,除了临床护理工作,又希望她们能做管理者,又希望她们能做师资、科研,现在可以给本科生“松绑”了。

  记   者:报考护理学院的学生构成是怎样的?

  郭桂芳:我们每年招收的有专科、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目前大专生大多还是北京远郊区县的。本科生我们是全国统一招生的,是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所以招来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因为她必须跨进北大这个门槛,也就是说她的高考成绩都非常高。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流失较多,今年我们做了一点突破,提前招生,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那些真正对护理感兴趣、想学护理的孩子们招过来。即使这样,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动员报考的。所以,我们学生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让这些孩子能逐步了解护理专业,希望她们能爱上护理专业,并且能够在四年的学习后留在这个专业,毕竟,一个学科的发展是要不断的新生力量的汇入的。

  记   者:具体怎么做呢?

  郭桂芳:我们主要是增强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首先是想尽一切方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个专业,其次就是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对护理的理解,对护理的感情传递给学生,增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在学生教育和专业教学中,开展国际交流,让学生了解到护理专业的学科前景和最新进展,以使他们树立对本专业的信心。比如前两天,我们的学生跟台湾慈济护理学院的学生作交流,慈济大学的理念是要有“大爱”,她们护理专业的学生给人的感觉非常好。我们就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别人对护理专业的体会和理解,多种渠道了解护理专业。

  上面说的,是我们学院要去做的,我们也希望积极推动社会的医疗保健体系的改变,要让我们的护士能更主动地工作,能更好地发挥她们的才能,只有这样,我们这支队伍才能稳定。

   记   者:2008年时,北医首次招收男护士引发热议。如今已有男护士毕业,您对男护士的培养前景怎样看?

  郭桂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护士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多。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男护士的职业发展比女护士要快。一方面是因为数量少,物以稀为贵,急诊科、手术室、ICU、精神科都比较喜欢男护士。另一方面是,家庭、孩子对男护士精力的牵绊不像对女护士的那么多,在事业上几乎没有需要中断的时候。在我国,男护士改行的比较多,但如果真的坚持下来,肯探索,肯钻研,前景还是很好的。

  其实,高等护理教育还在起步阶段,25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学科来讲很年轻,里面的机会很多。比如,做科研,遍地都是题目,你能填补空白,你能有新发现,有所成就。不管男护士,还是女护士,只要你能坚持,能沉下心,能发现问题,就会有成就的。

  记   者:您认为护士需要有哪些特质?

  郭桂芳:护士的工作是在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于病痛中施与援手,无疑是雪中送炭。做一名护士,从职业情感上说,需要有爱心、能奉献、有合作精神。护士永远关注的是人的健康,要跟人打交道,她应该是成熟的、有责任心的、对人很关怀、能体谅病人。从职业能力上说,需要护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评判性的思维能力。此外,为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自我的职业成长,学护理还要有一种探寻的精神。医学在不断地发展,你就需要不断问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进步。

  开学典礼时,我跟我的学生们说,我当年选择护士,是因为我父母年纪大了,身体都不怎么好,我就想我学护理,我的选择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医疗资源。但我的很多朋友都反对我的选择,她们说,你如果在医院,整天面对的都是生病的人,连个好脸都见不到。我说,那产科呢,她们就说,你没见那小孩出生都是哭着的。但朋友的话没有吓到我,我就是因为这些人脸上写满的痛苦才会去帮助他们,才会觉得在看到他们脸上重新洋溢着健康和欢乐时,内心充满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老说社会不尊重护士,但是,你不能哭着喊着向社会要尊重,你要自己去争取这份尊重。我自己在病房做的那几年,我能感受到,你真正做好了,你有爱心、技术好、肯钻研,病人就会尊重你。你帮他恢复了健康,病人就会真心地感谢你。

  记   者:您参与很多国际间护理交流,您认为我国的护理队伍与国际相比有哪些差距呢?

  郭桂芳:我国护理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从整体数量上看,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3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球平均千人口护士2.8)。

  此外,我国的医生护士比例失调严重,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医护比例仅为1:0.83,也就是说我们一个医生还配备不上一个护士,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医生比护士多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中指出医生与护士的比例应该达到1:2或1:4。2010年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从这些数据中,你可以看到我们在护士数量上的差距。

  从质量上看,我国护士的总体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发达国家,护理学院的教师主要由硕士和博士组成;临床护士构成主要为大专(36%左右)和本科生毕业生为主(37%左右),并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13%以上)。中专毕业的护士所占的比例快速缩减。在我国,除重点大学的师资具有研究生学历外,大部分的护理教育机构的师资只有大学或大专水平。临床护士中,有近一半是中专毕业生,将近40%是大专毕业生,这一比例在逐年增加,而大学本科毕业生则不足10%,研究生仅有0.05%。

        无论是人数上的不足,还是教育层次上的不足,都使得护士无论是在角色功能方面,还是其工作范畴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医疗离不开护理,大夫做完手术走了,24小时在病人身边陪着病人的就是护士,如果护士对病情观察不细微,处理不得当,病人的康复就会受影响。从工作范畴上看,大部分护士是在医院工作。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慢性病人口增多,医院里平均住院日缩短,很多病人伤口还没愈合就出院了,所以,大部分的健康保健和护理工作的需求其实是在社区。而我国的社区护理,目前其角色定位、职责职能都不太明确清晰,整个社区护理的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另外一方面,我们这二十年来,护理人才的学位学历层次提高得很快,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都有了,但是这些毕业生出来做什么?职业发展路径是什么?这个体系依然没有建立好,所以,我们的毕业生也有很多困惑,出来后能做什么?这不是学校单方面就所能解决的,是需要卫生部、整个社会的医疗体系进行完善。我们国家还是“重医疗,轻护理”,在资源投入上,还是倾向医疗。我们也在呼吁,要重视护理,重视护士的工作。

  记   者:正如您所说,高学历的护理毕业生有困惑,而像我们这样的门外汉也可能不理解,护士需要高学历吗?您怎么看?

  郭桂芳:护士需要高学历,这是可以肯定的。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是远远落后于医学及其他健康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的。中国护理教育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从1952年开始,护理专业脱离大学,成了一种职业教育,到1984年,新中国的护理本科教育缺失了三十多年。这30多年中,护理的学科发展、人才教育就停滞不前。八十年代时,一些老护士、老专家奔走呼吁,国家终于同意让护理教育回归大学,恢复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北医是第一批开始护理本科教育的学校。

  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之后的这二十多年,尽管发展很快,但护理学科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无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既缺乏优秀学科带头人来引领教学,促进科研和临床工作的发展和提高,又缺乏高素质的基础实践型人才从事临床实践。

  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美国的护理理论。虽然要借鉴别人的东西,但也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我们医疗保健体制跟人家不同,我们的文化、习惯跟人家不同,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护理理论。那怎么来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要完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你不能依靠中专生,你必须要高层次的人才,来引领这个学科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发展博士生教育,引领学科发展,进行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并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的发展。

  护理学科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建设目标的层次性和协同性。注意高端人才和基础实践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战略。即要注重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为学科建设增加活力和影响力;又要注意临床基地人才的培养,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外要遵循学术发展规律,防止急功近利。近五年来,护理硕士、博士教育发展迅速,但导师队伍和课程建设的状况不尽人意。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护理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人才培养除了提高教育水平外,更重要的是把护理学科建设纳入卫生保健系统的整体建设之中,提供良好的学科平台。

  记   者:北京市已开始逐步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有人说,护士成了护工,什么都要做。对此,您怎么看?

  郭桂芳:我觉得这是在理解和执行上出现了偏差。以病人为中心,优质服务是一种理念;采用什么模式和如何分工是工作方法。提倡优质护理服务,并不就是说,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做。护理工作要有分工有合作,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区分,需要观察、判断、做分析的,一定得由护士来做。也有学生问我说,为什么护士要给病人洗脸洗脚。我的回答就是,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该做的。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观察和评估病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分配工作。比如说,这个糖尿病病人有并发症,足部感染了,那洗脚的工作,是有技术性要求的,那就得是护士来做。但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洗脚的工作,就可以根据患者的护理分级要求交给护工来做。再比如说,在周围没有护工的情况下,病人吐了,你当然就得去处理。总之,护士还应该是重点在专业性护理工作上。既然在教育上分出了层次,那在临床工作中也应分出层次,否则,就是资源的浪费。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1987年,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就已经开展优质护理工作,责任制护理,一个护士负责几个病人。病人来了,你要评估他的健康状况,判断他需要什么样的护理服务,然后根据需要分配哪项工作由护士完成,哪些由护工完成,你这样“从头到脚”都负责起来,就能跟好地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病人的反响很好。

  记   者:在推进科研发展方面,学院有怎样的举措?

  郭桂芳: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整合现有科研力量,提高学院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这里一是学院和临床的合作,二是学院梯队人才中不同层次人才的合作,我们主要是老带小,高带低,熟手带生手,大家一起组成不同的科研小组,在做的过程中,发展科研。还有就是,要整合国内外的资源,来促进学院科研的展开。我们也在向学校申请,准备成立“护理研究中心”。通过护理研究中心促进学院和临床资源的整合,以及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此外,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鼓励支持我们的老师申请外部基金,推进科研的进行。

  记   者:请您谈谈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举措。

  郭桂芳: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师资培养是我们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如果你的师资不强,出去的学生水平也不高。我们护理学院的这支教师队伍很年轻,很有朝气,我大概是这些老师中最老的。任职以来,这些老师的表现让我感觉到她们能力很强,很有热情,这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立足于我们学院的现实,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是了解教师个人的学科发展兴趣和能力,在发展方向上积极引导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其次从学院层面积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我们还多方寻找资源,来解决学院年轻教师在发展中的学历、职称问题和教学、科研能力的成长。今年整个暑假,我都在跟国外的大学联系师资培训的项目,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老师进行培养。

  此外,还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我觉得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要你走了之后,没人能顶的上你的位置,那你就失败了。

  记   者:您提到十年规划中第三个方向是学院文化建设,您希望学院的文化氛围是怎样的?

  郭桂芳:我们在十年规划中是这样描绘的,希望学院的氛围和环境是开明、开放和包容的,学院的风格是真诚、客观、务实的,团队内是要有凝聚力、互相支持合作的,是关爱、快乐和开心的。

        我希望这个学院是个有吸引力的地方,如果大家看着这个楼都不想进来,那我的工作也是失败的。我们领导层在想办法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我个人周末的时候,会给大家发邮件,把我看到的一些有趣的东西,有启迪性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也是希望大家能开心一笑,发现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小的感动、快乐和幸福。我发现有好的学术文章也都转发给大家,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邮件让大家感觉到我和每个人都战斗在一起。

     记   者:最后,请谈谈您对护理学院的愿景。

        郭桂芳:我希望我们的护理学院是这样的一个地方,首先她是一个学科的引领地,在这里,引领着护理学科不断地发展、创新。其次,我希望这里是一个人才的聚集地,在这里,有这样的一群人,她们优秀、卓越,富有理想和追求,并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奋斗。还有,这里还应该是一个护理合格毕业生的输出地,每年都有优秀的、符合我们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的各个地方,这里成为她们培育、成长的基地。最后,我还希望这里是一个护理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一个学科没有本学科的独有文化,是没有办法走得更远的。我希望中的学院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当然,要成为这样的一个地方,我们要做的事儿蛮多,想想是挺好,要做起来也蛮难,但是还是那句话,现在不做,就永远不可能有。

(作者:宣传部  徐路)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