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人深切缅怀吴阶平院士

北大医院人深切缅怀吴阶平院士

  2011年3月2日21时18分,享年9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阶平与世长辞。

  巨星陨落,后人追思。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是吴老工作时间最长的医院之一。早在1946年,吴阶平与谢元甫教授就在这里设立了三张泌尿外科病床,形成最早的泌尿外科专业。1978年建立我国第一家泌尿外科研究所,吴阶平为第一任所长。

  吴老的学生、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应禄接到吴老秘书的电话时,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立即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3月3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吴老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第二住院部二楼会议室设置了缅怀灵堂。下午2时,郭应禄院士赶回北大医院向恩师献花鞠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书记刘新民以及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也都赶来,向自己崇敬的医学大师致敬。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说:“吴老是我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医学大家,无论做事、做人、做学问,吴老都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典范。我们一起追思他,就是要学习他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一辈子为病人服务的高尚情操和精神。”

  郭应禄院士眼中的恩师

  郭应禄说,吴老作为我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和引路人,他的一生与我国泌尿外科学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1946年,吴老在北大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泌尿外科。1960年完成我国第一例肾移植手术。他第一个确认肾上腺髓质增生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提出“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理论,改进了男性输精管结扎术的方法,并在尿流改道、前列腺手术、尿石症、男科学、性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可以说,我国泌尿外科学历史上所有的“第一”和每一个发展丰碑都与吴老有密切联系,他是为祖国医学事业立下丰功伟业的国之大医。

  “尽管吴先生已经住院好几年了,对他的病情我们也都有所知晓,但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仍让人难以接受。”郭应禄抑制悲痛,深情地回忆。在他眼中,吴老是严师、又是慈父,对学生温和儒雅,又十分严格。作为吴老的得意门生,郭应禄几十年来与吴老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郭应禄说,吴老对学生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从未见他发过火,甚至很少直接批评。有一件事情,至今让郭应禄记忆犹新。“一次我跟随老师去查房,轮到我的一个病人,初步诊断是肾结核。老师看后让我再检查一下病人的下身,检查完以后我的脸就红了,因为事先我已检查过,原来病人的副睾已经发生了结核病变,但我因为先前检查不够系统而未发现。当着病人的面,老师没有批评我。查完房,他把我单独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我相信你的实力。病人把自己的性命全交给了医生,我们应该对他们全面负责啊。这件事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1959年,郭应禄考上了吴老的硕士研究生,三年研究生学习郭应禄获益匪浅。他说,吴老师教学生注重言传身教,很多事情能让你记一辈子。“记得2000年初,我在马路上摔倒,半个脸都肿了。吴老知道后,有天中午没通知我就从几十公里外来看我。不巧女儿家的门铃坏了,我们没听到有人按铃。吴老以为我在午睡,就一直站在门外等了四五十分钟。我后来经常把吴老的这些往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告诉他们要像吴老那样对待病人,用我们的爱心关心病人,改善医患关系。”

  吴老是个医学大家,一生有很多头衔,但他最自豪、最喜欢的还是“医生”。郭应禄说,“吴老能够体会病人的痛苦、家属的心情。他认为,医生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临床工作要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基础,还要有服务的艺术;医生要善于发挥病人的积极性,取得家属的信任与合作,以提高治疗效果。他就是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感染、教育我们所有的人。吴老是个好医生,我们从他身上总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为泌尿外科学发展制定人才战略

  郭应禄说,吴老是一个目光远大、有战略眼光和责任感的好医生和学科领路人。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北大医院石头楼里泌尿科还仅有3张病床的时候,吴老就已经开始“人在北医,面向全国”,接收各地泌尿外科医师来北大医院培训,推动泌尿外科向全国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让中国泌尿外科事业赶超国际水平又成为吴老的理想和追求。1959年,在吴老的带领下,北大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泌尿外科病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文革”影响和人才外流,国内泌尿科专业人才缺乏。一次在烟台开会,吴老专门和郭应禄讨论此事。根据吴老的启示和建议,郭应禄开始到北京天坛医院等几家医院出门诊、做手术,帮助发展泌尿外科,后来感觉这样做起效太慢。“培训应该面向全国,只有这样才能加速人才培养。”1995年,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培训中心成立。吴阶平、郭应禄、张心湜(台湾阳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上海、广州等地专家组成十人专家组,每年召开两次会研讨泌尿外科发展。创立泌尿外科的“人才工程”,迄今已培训6000余人。几年后,培养学科领军人物的“将才工程”启动,为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泌尿科专门人才和骨干。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扩大学科培训范围,普及泌尿外科知识,北大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授课节目。考虑吴老工作繁忙,只给他安排10分钟的讲课,但他还是讲了一整堂课。为了泌尿外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只要能抽得出时间,吴老就会回到北大医院参加泌尿外科的大查房。直到2004年,他还来北大医院查过房。

  吴老对年轻一代医生的影响

  金杰教授是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第五任所长,上世纪九十年代泌尿所研究生毕业。金杰说,北大医院当年就是在吴老“光做手术不够,还要加强研究”的提议下建立了泌尿研究室。泌尿外科一步步走出病房的局限,得以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吴老的关心指导。金杰亲身经历过吴老查房,他深情地回忆说:“吴老给病人查房的时候非常非常细腻,对年轻医生报告的每一个病例都认真聆听。有次查房时遇到一个超声波诊断肾动脉狭窄的病人,吴老师就直接问我们到底几公分或者零点几公分算是肾动脉狭窄。这么大的专家、教授会直接问到这么细致的问题,我们都非常敬佩。吴老不仅治学严谨,对待病人也体贴入微。即使后来工作非常繁忙,吴老还是始终关注泌尿外科的发展。”

  “吴老治学严谨是泌尿外科受益最大的传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周利群教授回忆起当年仍恍如昨日。周利群是郭应禄院士的学生,1992年博士论文答辩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自己的博士论文送给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吴老,想请已经是两院院士同时又要务缠身的吴老作评委。吴老当时已75岁,而且还有繁忙的政务。“没想到一周后,我看到了吴老为我批改后的论文,很多地方都用红笔标出来,而且空白处还有许多批注。这让我感动不已!吴老师严谨的治学作风给我印象极其深刻,我收获了享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何志嵩说:“吴老是现代泌尿外科的奠基人,我们一直感受着吴老留下的浓厚学术氛围。对学生的论文答辩,吴老总是很耐心地从头听到尾,指出每篇论文的不足之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吴老师回科里查房,谈起临床科研,随口说出两三个研究思路都是大家未曾想到的。那时老师已离开临床一线近20年,还能敏锐地捕捉到如此好的研究切入点,大家惊讶不已,马上付诸实施。”

  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张凯谈了自己有幸拜访过吴老的经历。“1992年,我是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五年级学生,第一医院学生团总支书记。记得那时我们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周请一位所在学科的顶尖专家讲‘医学生的成长’。我想:第一课如果能请到所有医学生都景仰的吴阶平院士就好了。但又担心:吴老是医学泰斗中的泰斗,当时又是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医科院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我们这些小毛孩子能请动他吗?没想到我们冒失地跟吴老的秘书联系后,吴老当即约我们到家里谈谈。我们几个学生骑车直奔吴老的家,一路上伴随着兴奋和紧张。吴老正在宽大的书案边埋首工作,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吴老痛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吴老对我们说,他在北大医院工作了十几年,非常愿意回到北大医院给医学生讲课,北京医科大学颁发的‘伯乐奖’是他最珍视的奖励。几天以后的一个傍晚,吴老来到了北大医院。为我们讲了从求学到工作,从学生到医生的成长经历。吴老特别嘱咐我们,医学生要具备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再把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医生的成长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吴老的教诲如今犹在耳边回想。我相信:和我一样,当天聆听吴老教诲的同学都会受用一生。这位影响了中国泌尿外科整整六十年的老人,也深深教化了一群普通的医学生,他启示我选择泌尿外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年轻的主治医师宋刚,虽然没有亲耳聆听过吴阶平老师的查房分析,但从来到北大医院泌尿外科工作的那天起,就感受到吴老创立的科室里处处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严谨的治学精神。“泌尿所有一整套成熟、详尽的培养制度,从读泌尿外科研究生开始,就如同进入了精密仪器的生产线,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老一辈医学家为我们留下的优秀传统、精湛医技、高尚品德和人文精神。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断收获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直到成为合格的医生。”

  大家深切表达对吴老的追思,并将沿着吴老师开创的泌尿外科事业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北大医院 孙扬 宋刚 张凯)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