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系列十】胡佩诚教授:医者?学者?师者(图)

【大医精诚系列十】胡佩诚教授:医者?学者?师者(图)

    【编者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篇对“大医”的界定,成为后世行医者的医德典范,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统所有员工所孜孜以求的从医境界。

     近百年来,北医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大医”典范。他们既有医者妙手仁心的行医风范,又有师者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为迎接北京大学与北医合校十周年和北医100周年庆典,充分展示医学部各学院及附属医院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良好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与医学部党委宣传部决定推出一批在教学、医疗、科研战线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风采,弘扬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目的,进一步激发北医广大职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工队伍。

医者•学者•师者:访北大医学部心理学教研室教授胡佩诚

    胡佩诚,北大医学部心理学教研室教授(1997-2009年担任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与医学人文系主任),在北医辛勤耕耘32载的他现已桃李芬芳。他同时担任众多国内与国际学术负责人:国内,曾担任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心理学教育分会主任、曾任中国性学会秘书长现任常务副理事长等;国际上,现担任亚洲大洋洲性学会理事长、世界性学会亚洲执委、国际促进中国精神分析学会中方主席。

     来到胡教授的办公室中,眼前的他虽已华发满头,然而言谈中处处透露着思维敏捷、风趣幽默。阳光从窗户铺洒进来,暖了满屋书香。讲述着曾经的阅历,讲述着几十年来行医、教学的感受与实践,胡教授向记者娓娓道来。

  赤脚医生,奉献岁月

     1968年,胡佩诚教授刚刚毕业于北京四中,和许多其他青年一样,他也走上了下乡插队的道路。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他度过了将近十年的赤脚医生的岁月。

     回首往事,胡教授感慨万千。他与医学的渊源于高中时代就已开始。那时北大医院的实习生住在四中对过,他认识了那里的一位护士,甚至学会了怎样打针、怎样开药,那是他最初的医学学习。

    激情、勇气与开拓进取之心,是青年时无法抹去的色彩。来到内蒙的胡佩诚教授在当地开设起了“红医站”,尽己所能为当地老乡解除病痛。胡教授告诉记者,当时农村的卫生设施简陋、器械和药品极度缺乏。针头不够用,只能将用过的针头用开水煮过、蒸过继续用;甚至开水不够,只能简单烫一下,也要接着用。他自费去医学院学习,他自己找来许多医学书自学,他想当地老医生学习许多“土办法”,就这样,他扩充了大量的医学知识。胡教授说:“在那个缺医少药的时候,我是哪个有用学哪个,无论是西医的知识,还是中医的针灸、推拿、捏肌,治病的时候哪个有用就用哪个。”

    胡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呼吸困难,情势危急,几位乡亲送来胡教授这里抢救,原来是绿豆卡进了鼻腔里,无法通气。当时试了许多办法都不起效,又没有做手术开鼻腔的条件。“你猜我当时怎么办?”聊起这一特殊的案例,胡教授双眼熠熠生辉,“我弄了一点辣椒粉塞到小孩鼻子里,结果小孩真把绿豆呛出来了。”他说,当时也是急中生智,不过对于这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1977年,胡佩诚教授以全内蒙北医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近10年的赤脚医生的岁月至此结束。本科期间,连续三年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后又获得清华大学社科系法学第二学位,并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班受到香港中文大学人本主义治疗的系统训练。1991年留学于美国,1996年参加中德心理治疗培训。在这良好的教育背景身后,是他多年的辛勤与汗水,和厚重的人生积淀。

教书育人,躬行实事

      胡佩诚教授说,向医学生教授医学心理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提高医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二是希望医生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疾病、看待医患关系,从而有助于解决临床问题。

     尽管授课内容早已烂熟于心,胡教授仍总是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我希望把最新的成果教给学生,让学生能追寻到时代的最前沿。”他说,他很享受大学里给学生讲课的过程,“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尽情地和学生互动,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他曾担任11门课程的教学,如《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医学行为学》《性健康教育》等,每年的教学工作量达200多个学时。这些课程颇受学生的欢迎与赞许,2005年他获得由学生评选出的十位“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称号。

      丰富的课堂形式是医学心理学课的一大特色。他会让学生扮演心理医生、病人,体会何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结合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开展教学,比如播放《弗洛伊德的一生》;让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让学生模拟学术会议发言;学生用英文汇报演讲……

     “情景教学”是胡教授进行的新方法教学尝试。他会在课堂上放一段录像(比如央视“健康之路”心理访谈节目),当主持人提出问题时,录像暂停,由同学们进行讨论,给出答案,然后继续播放录像,看录像里专家的回答与学生的回答有何不同。胡教授说,这种教学方式中有案例、有场景,甚至有音乐,对于学生具有情景启发的作用,更容易使他们参与思考。

     “人生五样”是另一个颇具特色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围圈而坐,每个人把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或事情说出来,在集体氛围中进行讲述和讨论。“这是一种成长的训练,”胡教授说,“这种方法就是把人带到过去,再带出来。既经历感人的东西,又体会痛苦,还要学会选择,最后还能从痛苦当中拔出来。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他告诉记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十分投入,多次有学生告诉他,“从来没有这么大的收获”。

心理治疗,解除病痛

     早在1984年,胡佩诚教授就在人民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批心身医学门诊。1987年,他又在北医开设了全国第一批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北医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特别是挽救了一批内心痛苦而且想要自杀的学生的生命。

     而提到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胡教授认为约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他认为这个比例并不算高,但各学校都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对这些学生给予辅导和帮助。

    胡教授也在为学生之外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他在运用人本治疗、行为治疗、漂浮治疗、眼动治疗等多种方法上有着娴熟的技术,对于家庭婚姻的调试、性心理障碍、神经症的治疗等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从90年代初开始,胡教授在中外媒体做过上百次录音、录像或直播,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央视“健康之路”、“十二演播室”等等;汶川地震时他也参与了相关的心理疏导。他认为这些事情“有利于大众心理健康,值得为此不懈努力”。

      学者、医生、教师这三个角色,在胡佩诚教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2010年,医学部桃李奖的获奖名单中,胡佩诚教授位列其中。人们用“桃李”一词来指代教师,是源于这样一个故事:许久以前,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自家庭院中讲学,庭中桃树与李树枝繁叶茂,学生们便在树荫下聆听教诲,如沐春风。学生们学成之后云游四方,于各地传道授业,出于对恩师的敬仰与怀念,也在院中种下桃树与李树,自此“桃李”一词与对教师的赞美结下不解之缘。这个故事不仅道出了对教师的尊敬,同时也隐喻着师道和学问的传承与发展。或许,一位优秀的教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是一生的鞭策与激励。

(北大新闻网 王烁 刘明 )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