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奖获得者毛节明:做一辈子的老师

桃李奖获得者毛节明:做一辈子的老师

  毛节明简历

  1943年生于上海市,无党派,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历任北医三院大内科教学秘书、心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第二门诊部主任及中央党校院区副院长等职务。

  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参与编写《介入性心脏病学》、《心脏病学》、《内科护理学》等专著。

  历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介入心血管杂志编委、中国循环杂志编委。

  曾当选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

  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2003年获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2010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北京大学医学部颁布了新一届桃李奖名单,毛节明位列其中。桃李奖设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表彰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成绩卓著的教师,这是北医教师的最高荣誉。毛节明说:“桃李奖既是对教师的莫大鼓励,同时,也是对教师的很大激励。”在毛节明看来,与之前获奖的老教授们相比,他差得还很远呢。谦逊之情,溢于言表。

  我喜欢当老师

  毛节明喜欢当老师,也喜欢当医生。高中毕业时,填报考志愿,除了医学院就是师范大学。毛节明说,这大概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的兄弟姐妹也都从事教师职业。1959年,毛节明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六年之后,分配在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工作。“我喜欢在医科大学当医生,因为在这里医生就是老师、老师就是医生。”

  “那时候高考能被北医录取我也很惊讶,当时我的辅导员告诉我,北医录取的学生都是‘头茬韭菜’。”谈起少年时代,毛节明说他可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好学生。小时贪玩,兴趣爱好广泛,小学时成绩并不出色。但随着年龄增长,毛节明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够集中精力在学习上,成绩也就突飞猛进。

  家庭对毛节明的成长影响很大,与医学的缘分,也始自其爷爷的影响。“我的爷爷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负责制作生物标本,我从小就看着爷爷处理鸡、兔等,也喜欢生物,后来慢慢对生物医学感兴趣。”

  高考时,毛节明第一志愿报考北京医学院。在上海长大的他,向往着“跨长江过黄河”,在一片新天地中“独立生活”。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胸怀热情,毛节明说当时的自己“只有一个想法——好好学习,毕业后多做些工作。”

    而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大跃进,反思正开始。大学校园里,很多老师认识到:光喊口号,不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还是要踏踏实实从基础开始。“在我的大学六年中,第一大收获是基础打得很扎实。医学的基础——生理、生化、病理、微生物课程,这些课程老师要求我们必须要学好。”

  给毛节明上课的老师中,云集了一大批欧美留学博士。这些人代表当时学界最高水平,后来均成为学界泰斗。“王夔、李肇特、王志均、张昌颖、林振刚、王叔咸、马万生、严仁英等等,都是当时在教研组里资格最老、最著名、在学术医术医德方面最好的教授。而给我们带实习的老师则是副教授、讲师级别的。”毛节明认为自己得益于此,所以他认为:“不能是为了晋级职称、为了凑课时数,把一些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老师都哄上讲堂去讲课,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反而不讲课了,这样不行。活到老,讲到老,现在我还是非常喜欢去讲课。这其中,我也体会到了老师带学生的乐趣。现在很多听过我课的学生,见面了叫我一声老师,我就特别高兴。”

  做老师: 行大过言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像同代人一样,毛节明毕业后听从分配,留校工作。工作不久,遇到的即是十年文革浩劫。如今反思起来,他说:“年轻时,我们对社会,对政治的理解很少,也很幼稚。”简单划一的思想,使得每个人被迅速卷入其中,大字报、批斗会,国家、社会、个人被胁裹着偏离正轨。

  1971年,毛节明开始参加教学工作,对象是工农兵学员。“那时候的教学非常困难,什么设备都没有,过去的照片、教材都被破四旧破坏掉了,我们又重新做心电图示教片、收集物诊体征图片,自制了心音听诊录音带,编教材及实习指导。” 文革后,教学工作恢复正常,毛节明开始担任内科的教学秘书。

     “要带好学生,第一条,老师和学生要在同一个战壕里,也就是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要非常密切。”毛节明说起他做老师的体会,“老师和学生一起奋斗,大家为抢救一个病人,一个晚上都不睡觉,你带着学生一起做,密切的关系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第二条,医学是个实践性的科学,老师‘做’给学生看,比‘说’一百遍更重要。”

  毛节明的为师准则,大多传承了他的老师的师德、师风。忆起老师,毛节明说:“他们给我们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在品德方面也对我们耳濡目染。”

  王夔老师的讲课给毛节明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语言清楚、板书整齐,他讲完一堂课,我们对他所阐述的问题概念非常清楚。”因此,日后毛节明讲课也有意模仿起王夔老师。毛节明对自己的学生说:“模仿一个好老师的长处很重要。但模仿也要吃透它其中的精髓,而不是只模仿其形式。”

  让毛节明记忆犹新的还有在临床课上,他的老师的一举一动。“病人给我们做示范,老师都亲自给病人披衣服。查体时,病人躺下,老师说:你需不需要歇会儿?检查时,不断地问病人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不舒服啊?检查完了,老师说:谢谢你,因为你为我们学生服务了。老师的动作、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他没有一分钟不在想着这是病人,要保护他。”这种潜移默化对毛节明影响非常深。他也告诉自己的学生:“你现在学习时,病人是在为你服务,你将来做医生了,你要为他们服务。”

  前辈的示范影响,自己四十年从教实践,毛节明体会到:“无论是做一个老师,还是做一个大夫,最重要的是‘观其行’,而不是‘听其言’。所以我特别注意这一点,学生来了,我就让学生跟着我走,我一边做一边教给学生,所以学生也愿意跟着我走。我也这样告诉一些年轻的老师,你讲课时更重要是把怎么做的体会教给学生。”

  做医生: 学会关心病人

  毛节明是北医三院心导管室的创始者之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向海外派出了大量的留学人员、访问学者。1983年,毛节明被选派到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循环内科进修学习。

  “80年代时到外面一看,文革十年,我们落下了太多。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觉得什么都是新奇的。于是,更决心奋发,要把浪费的时间补回来。”

  归国后,1987年,毛节明与郭静宣教授一起开展了三院首例心脏冠脉造影手术。在院领导和陈明哲教授的支持下,毛节明为建立北医三院心脏导管手术室作出了贡献。

  毛节明也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他说:“老师和医生的对象都是人,不管要当好老师,还是要当好医生,都是要与对象建立好的关系。”“没有对病人的同情心,你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从你做实习大夫时,就应时时刻刻记住。”

  医患关系是每个医生都要面临的问题,毛节明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安排了“医患沟通”的专题课程,作为每届学生、进修生进入临床工作的必修课。

  “我让学生看我怎么跟病人谈话,我从来不跟病人生气。病人进门,先打声招呼,要给病人做检查,你站起来扶他一下,就这一个动作就够了,病人就能很理解你关心他。很快病人和医生的感情就能建立起来。”

  “有的医生对病人说话时连头也不抬,看也不看一眼地说,‘怎么了?’这给人的感觉就是医生比病人高一头。那你能不能抬头亲切地对病人说呢,能不能笑一笑呢?检查时就说:‘脱衣服,解开!’这样是不是太生硬了?要是你的父母来看病,你也这么说吗?是不是加个‘请’字呢?‘抬头看、笑一笑、加个请字’就这么三件小事,不费什么事儿,立刻医患之间温度就上升了。”

  谈到医患沟通,毛节明没有讲大道理,都是这些细小入微的动作、言语,一如当年,他从他的老师那里所学到的。毛节明也说:“我青年之时,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生活,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那时整个社会有着极强的道德观念,学校教育也将道德观灌输其中。我们作为医生的责任感,就在这时培养建立起来。当年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教改要让学生成才

  在日本进修期间,毛节明曾对日本讨论式的授课方式留有深刻印象。“日本的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大家查文献,改天再来讨论。我当时就觉得这很活跃,后来才知道,这也是最原始的PBL。”

  而今,毛节明正积极地参与到中国医学教育的PBL改革之中。

  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毛节明看来,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其自学能力。

  “其实,教改从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教改就是精简一下课程,但哪个教研室都不愿意把自己的课程减少。所以,都是在做一些表面上的动作,关键是观念上没有改,还是老一套灌输,真正发挥学生自学能力的还是不够。”

  毛节明认为,改革应是理念上的改革,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到这个领域,自己发挥学习的能力,这才叫改革。

  目前,在北医进行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牵头的课程体系改革中,强调了基础与临床的融合,促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毛节明亲自担任了生理与临床结合等课程的授课老师。他赞成把临床桥梁课提前,让学生到了二年级以后,就有做大夫的意识。“让学生觉得我自己行,又同时觉得我知识不够,主动去学,这个劲头是不一样的。”

  对于教改,毛节明说:“老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但现在的情况是,老师参与多,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实,学生应参与进来,学生要知道教改怎么改,要活跃。”

  “教育改革是个方向,全世界都在做,教育永远不可能停滞不前。但是教改的步子不要迈得太快。先扎扎实实做事做一段,总结了一下,行你就接着做,不行你就重新再来,这不叫失败,因为你在改革的过程中。”

  教改成果要怎样来验证?毛节明认为:“教改的成果不能看一年两年,要看一段时间,要看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一年两年的成绩就能代表的。学生都以100分的成绩出去,也不见得每个人都是科学家,反而有可能60分的那个才是科学家。所以,不要过早地说我们现在的教改成功了,有什么成绩。”

  “不要光看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有多高,就说教改成功了。而要看二十年后,这些学生是不是都成才了,其中栋梁有多少,这些学生为医学创造了多少,贡献了多少,这才是教改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

  毛节明热爱他的工作,也热爱他的生活。他喜欢古典音乐,会拉小提琴;他喜欢玩,喜欢旅游;他爱看电影,对自然地理、军事历史等知识等都很有兴趣,还喜欢做家务,在他看来,懂得创造生活的人,更懂得创造事业。

  记者最后问毛节明教授,如果要作个比较,您是更喜欢当老师,还是当医生。毛节明不假思索,“我都喜欢,这两者不可分,你要做一个好医生,就要同时也是个好老师。”

  毛节明说:“当了老师,就一辈子都是老师,一辈子也都要不断学习,医生也是。”

(作者:宣传部  徐璐)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