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正确处理毕业的离别情绪

心理辅导:正确处理毕业的离别情绪

      临近毕业,部分毕业生就要离开朝夕相处的校园,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了。尽管每个毕业生的出路和境遇不同,但是与旧生活的分离,却是每一个毕业生都要经历的。

      说到毕业离校所带来的分离,也许有的人会带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乐观豪迈;也许有的人会涌现“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的伤感;也许有的人会泛起“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落寞。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面临的是同样的分别,不同的人所做出的反应和产生的情绪却千差万别?

     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有一个著名的“陌生情境试验”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这个试验中,很小的孩子被带进一个有很多玩具的陌生房间里。母亲在场的情况下,他们被鼓励去探索房间和使用玩具。几分钟后,一个陌生人走进屋里与母亲交谈,并接近这个孩子。接着,母亲离开房间。经过短暂分离后,母亲返回,与孩子重新在一起,陌生人离开。通过这个实验,他们观察到三种孩子依恋母亲的反应:

     安全型:孩子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要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又去游戏。

      回避型:孩子显得冷淡,在母亲返回后可能主动躲开或忽视她。

      矛盾型:孩子在母亲离开后显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

     尝试提取一下你跟母亲(或者照顾者)最早有关分离的记忆,看看自己大概属于哪种类型?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孩童时期与照顾者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我们长大以后与自己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方式在环境变化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面临分离的时候,会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哀伤和忧虑,争取机会与重要的人和事物道别,在进入新环境之后,他们也会努力去寻求环境中有利的资源,无论是在人际关系还是在工作中,他们能够较快地建立新的信任感。回避型的人常常显得对分离“漠不关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照旧过往常的生活。他们可能会回避毕业时临别的场面,或许只有与他们非常亲近并且不涉及到分离的人,才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悲伤和焦虑。在新环境中,他们可能不会非常主动地用各种方式融入,而更有可能做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独自一人行动,看起来很有“个性”。矛盾型的人面临分离时不太会表达悲伤,而更多地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往往心情比较烦躁,情绪容易波动,无法专心地做应该做的事情,有时让周围熟悉的人感到不知所措。在进入新环境时,他们内心通常非常渴望被接纳和关注,但却表现出来反向的行为,比如抱怨新的同事或领导,不愿服从安排或者不参加新团体的各种活动。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简单地被归入到三个类型中去,随着人的成长和经历的不同,也可能在几种类型中发生转变。不过,现有的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往往能够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较少地表现出适应问题。因此,学习一下他们处理环境变化的方法,可以减少过渡时期焦虑不安的心情,并且为进入新环境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想要在北大最后的生活中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吗?以下这些事情是我们鼓励你在毕业前花一些时间去做的:

       适当地表达哀伤。分离的本质是与过去拥有的东西告别,释放内心的容量去接纳更多新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哀伤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哀伤也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情感,过于强烈的悲伤会使人变得非常脆弱,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会用愤怒来抵御内心的悲伤,而有些人则用冷漠来防御。适度地表达哀伤,既有助于我们处理分离,同时也能够使我们与周围人的情感联接更加紧密。参加毕业典礼,记录自己的心情,找重要的人诉说分享,或者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流眼泪,都是不错的方式。

       与重要的人或事物说再见。尽管你和他/她可能还会见面,你也会再有机会回到北大,回到校园里你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某个特别的地方,但以现在这种身份,以这样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见面的机会即将一去不返,用你自己的方式与他们告别,等待别离后再次的相见。你可以找机会与同学朋友相约小聚,一个人走一遍学校所有的地方,写一张卡片,一封信等等。

       收集一些与过去回忆有关的线索。把你留恋的地方用照片、录像、文档的方式记录下来,几片树叶,几本书,同学留言,自己办过的 杂志,一个发夹,一个背包……尽管你不能搬走学校,但是你能够带走属于你的记忆或者有关它们的线索。

       毕业不是一种简单结束,而是一个新的里程的开始,离别不要过于伤感,它是下一次相聚的来临。面对毕业的分离与新生活的开始,我们一切从零起步。愿我们所有的毕业生能够怀着轻松的心态,迈出离校的脚步。衷心的祝愿各位毕业生都能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归宿!

(来源: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