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研究生会举办研究生学业规划系列讲座

医学部研究生会举办研究生学业规划系列讲座

 ——规划未来,放飞梦想

       编者按:新的学期、新的同学、新的朋友,一千余名北医研究生新生跨入北医校园,开始新的阶段、新的征程。如何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如何做好临床和科研工作?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不少同学陷入了迷茫,为此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会组织了研究生学业规划系列讲座。

认清自我,把握未来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晚6:45,在逸夫楼107教室进行了“如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专题讲座。同学们纷纷到场参加。此讲座由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会承办,主讲人是三位来自公共卫生学院的硕士、博士生优秀代表。

  讲座的主要内容有:职业规划、如何做好科研以及选择读博。卫管专业硕士毕业生贾金忠学长首先带来职业规划的演讲,他首先提到了一些职场中衣着方面的注意事项,然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在不同的研究生阶段各有重点的处理好学习、科研和就业的关系。

  如何做好科研这一板块由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七年制博士吴少伟讲述,他提到一个好的想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奉献的精神、较好的英语能力及统计技术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最后即将毕业的流行病学专业博士生王胜峰阐述自己读博的原因、条件和经历,激发了在座同学对今后工作或求学道路的思考。

  这次讲座,参加的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博士生都受益匪浅,同学们纷纷表示主讲人的经验对他们的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从临床到科研

  2011年10月27日,在北医三院研究生会的协办下,北医三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生、副教授李东明老师,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从临床到科研:两篇Lancet的作者向你讲述一位临床医生的科研之路”的学术讲座。

  在讲座开始之前,李教授与同学做了简短的交流,讲座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李教授分享了自己从临床到科研的学术道路上的一些心得和经验,他详细为同学们界定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这两个概念,概括了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临床科学家的成长道路,并且具体地讲述了科研的具体过程。作为两篇Lancet的作者,李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及时与编辑沟通的重要性,作者应主动向编辑说明文稿的价值,并要求添加编者按,抓住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中转瞬即逝的灵感。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中,李教授用自己在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中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了从临床到科研的过程。这六个案例都是极为少见的危重病例,李教授在观察病人病情,总结化验结果的基础之上,提出具有开创性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治愈,并及时整理成学术文章发表,起到分享经验、避免弯路的作用。

  此次学术讲座在与会师生意犹未尽的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从学生工作中成长

  一边是“亚历山大”的科研任务,一边是“百花齐放”的学生工作,还有那“捉襟见肘”的自由时间,你是不是也在因为分身乏术而懊恼?再眺望可以预见的未来——求职, SCI、简历、还有综合能力,又到底要怎么权衡?带着这样的疑问, 2011年10月28日的晚上,同学们在早早地来到了逸夫楼407的教室,在这里医学部团委副书记、研究生会秘书长焦岩老师,以及历任研会主席杨雷和副主席廖凯举师兄向我们解答如何做好研究生学生工作。

  首先,焦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优秀学生干部应该具有的品质。就像她PPT的第一句话,“我是student leader”,作为一个学生干部,肩上背负是更多的责任和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研会的学生干部必须以服务同学为目的,努力做到品学兼优,富有创造力。同时她还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心得,强调同学们必须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积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学生工作中不断成长。

  接着,杨雷师兄以“转身之间”为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学生工作对自己工作乃至整个成长的作用。生动的细节描述都令在场的师弟师妹们收获颇丰。

  廖凯举师兄更是以一个又一个浅显却很有意义的问题引发了同学对人生的思考。他还讲述了一个“虫子爬树”的有趣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目标的重要性。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围着师兄们虚心请教。如何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做好学生工作是每个学生干部的必修课,老师的传授以及师兄们经验的分享,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启发。

(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会)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