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长的报告,我们最爱听

马院长的报告,我们最爱听

   马旭老院长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今天离开了我们。从1950年调入北医至1983年退居二线,他为祖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奋斗了几十年。作为1964年入学的北医学子,马院长的报告,我们最爱听。

   回想起近50年前,我们一群青年学生,怀着为医学事业奋斗一生的理想,从五湖四海汇聚在首都。位于北郊的北京医学院,被大面积的麦田包围,几乎是一片宁静的孤岛。几栋红砖的教学楼,几幢灰色的宿舍楼,组成了中国医学最高学府的殿堂。

   每逢周六下午,同学们搬着小木凳,经常到跃进厅去听校领导的报告。这是紧张学习后最欢乐的时光,我们期待着马院长或杨纯书记的报告,因为大家最爱听。

   马旭院长自诩,有一个巴掌大的小字条,可以不间断的讲上几个小时。他的思维活跃,语言风趣,往往在热烈掌声和开怀大笑中,我们深受启迪,铭记终生。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医学院的许多同学出身于非工农的家庭,所以互相之间言行缜密。马院长直言,他家是京郊密云县(西)田各庄的地主。马旭不到20岁离家读书,24岁去了延安。“我和我家,是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他用自亲身经历,鼓励“出身不好”的青年人,只要与家庭“划清界线”,就可以投身到共产党的队伍。记得“文革”期间“马旭专案组”去密云调查,回来的同学私下说,当地农民和百姓还念马家的好呢!没有找到马旭“反革命言行”。

   北郊“八大院校”中,北医的面积不算大,但以运动场和游泳池而闻名。运动场没有什么特别,只是西边体育器材室外,有几十辆专供学生练习的自行车。东面的游泳池是“标准池”的四倍,长近100米,宽达50米。马院长报告中动员,“每个大学生都得会骑自行车,男生能游400米,女生能坚持100-200米。北医毕业生应该为人民服务四五十年,到农村到基层工作,没有强壮的体魄就当不了合格的医生。”当年,许多同学,特别是来自北方的女生不敢着泳装在男生面前下水。马院长开玩笑,“都是蛋白质,有什么可怕的?”女生们很快消除了顾虑,投入泳池的练习之中。1960年代初,第一届中日青年联欢节曾在北医游泳池召开大学生互动活动,在封闭的中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国外大学生的窗口。我们特别感谢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学校和马院长为同学们创造的优良条件。

   马旭院长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先锋。他提倡北医办长学制,还率先为培养农村医生而探索。马院长有一句名言,教育若不改革,学校的“产品”就会是“烂桃一筐又一筐”。毕业生不但不会桃李满天下为民造福,而是成为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废品”。马院长在报告中强调,长学制不是重复课程浪费时间,而是增加二三年人文科学的科目。他还要求同学们要有中外古典文学的功底。这些观点,至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院长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最先培养基层需要的,能够养得起的,用得上的农村医生。马院长还反复告诫“象牙塔”中的学子,“不要忘记农村,不要忘记农民。”

   马院长热爱党,忠诚党是发自内心的。他在报告中经常谈到在延安的岁月,作为解剖学和外科学教员,他享受着比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待遇还高的“小米”。党爱护和尊重知识分子,使他深受教育和感动,也激发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勇气和力量。

   马旭老院长的报告,我们都爱听。在他的报告中,从来没有大一二三四和小1234的“八股”,也没有什么听似成套的理论说教。几个小时之中,我们在听故事,听笑话,甚至是听“俏皮话”。他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发展的蓝图,亲切,生动,幽默,直白地植入每个同学的心底。马旭老院长的报告是语言艺术,我们听他的报告是一种享受。

  马院长无愧于北医报告“第一人”。

   斯人已去,无限追思。马院长安息吧!    

(作者:陈新) 

 注:陈新老师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第二委员会副主委。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