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973课题结硕果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973课题结硕果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院士承担的“衰老的机制与干预的基础研究”973项目中第一课题“细胞复制性衰老的机制”研究近期通过结题验收。

  该课题获630多万元经费,下设四个子课题,分别由童坦君教授、张宗玉教授、王文恭教授及毛泽斌教授和张晓伟副教授共同完成。各子课题均围绕细胞复制性衰老的分子机制,从多角度、多层次解析细胞衰老的分子途径,为延缓细胞和个体衰老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本课题历经四年多的努力,全面、超额完成了课题计划任务书的内容:累计发表研究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篇,影响因子共计114.242;在此期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和中华医学会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各一项;共培养博士生14人、硕士生9人和博士后两人。

  1994年开始,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以p16这一国际公认的衰老相关基因为中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衰老基因调控网络研究。在国际上发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十几篇,多篇论文创新性明显。2011年5月美国的Biochemistry杂志刊登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写的p16基因调控综述文章,其参考文献中引用了衰老研究中心自2001年以来发表的有关p16与细胞衰老的论文10篇。另外,2008年由黄菁博士后等完成的一篇有关整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分子连接点的论文在Plos One发表后,同月被Nature China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科研亮点,并以“细胞衰老,永葆青春”为题进行了评论和介绍。该文发表3年来,阅读点击率6292次,下载1665次;Google Scholar检索结果显示该文章引用44次,其中Nature Reviews Cancer、J. Cell Biol.、Oncogene等 SCI刊物引用28次。此外,CSIG 基因是我中心自主克隆的具有延缓细胞衰老功能的新基因。研究发现,CSIG 基因是通过PTEN-p27途径调节细胞衰老,它作为PTEN上游的抑制性调节基因,是我们在细胞衰老信号传导通路上的新发现,该内容发表在2008年Mol. Cell Biol.杂志上。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 李国栋)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