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课题组成果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发表
杨勇课题组成果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发表
近日,北大医院皮肤性病科杨勇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遗传性皮肤病的病因学研究方面再获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一种重症角化性皮肤病:Olmsted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为TRPV3,并通过电生理学等方法阐明其发病机制,为皮肤角化及瘙痒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研究成果已于3月10日发表于Cell子刊、国际著名的遗传学杂志、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IF: 11.680)上。论著的共同责任作者是北大医院皮肤性病科杨勇教授和李若瑜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林志淼博士及3位研究生。该项研究是北大医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系、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及华大基因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得到了教育部创新团队、新世纪人才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Olmsted综合征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重症角化性皮肤病,主要累及患者的掌跖部位及腔口周围,伴有脱发及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和活动能力,甚至导致患者残疾。由于缺乏家族性病例,既往其病因学研究一直未获进展。杨勇教授研究团队克服了该病极为罕见的困难,通过与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广泛合作,共收集到6例Olmsted综合征患者,其中一例为家族性患者。据此,杨勇教授等人提出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假设,并巧妙地根据每个人的全外显子组上最多仅有1-2个新发突变的原理,在一例散发患者的核心家庭中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并证实该病的致病基因为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V3。这是该团队继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为钠通道SCN9A之后,再次发现一种新的离子通道病的致病基因。他们也由此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皮肤离子通道病的概念,并以此新理念为基础深入展开创新性研究。
杨勇教授团队并未止步于疾病致病基因的发现,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试图阐明其发病机理。他们通过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系王克威教授领导的团队合作,开展了TRPV3基因突变后的电生理学、在体细胞凋亡及突变体细胞学毒性评估等功能学研究,最后证实了Olmsted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为TRPV3基因发生功能增强型突变,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增多所致。这是继2002年TRPV3基因被克隆并成为研究热点之后,首次将TRPV3的体外功能学研究与人类疾病的病生理表现联系起来。该研究为人体复杂的皮肤角化过程及瘙痒发生机制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皮肤性病科遗传组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他们传承了科室的优良传统,而且更富有开拓进取精神。他们团结协作,刻苦攻关,不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国际上受到同行瞩目。既往,遗传组针对原发性红斑肢痛症开展了病因学及病理生理学研究,在国内皮肤性病科领域首次系统性确定了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理和治疗机理,开创了钠通道和疼痛研究的新局面,其确定致病基因的论文得到包括《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在内的国际著名刊物引用达175次;同时,该团队还注重成果转化,服务于临床,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遗传性皮肤病的产前诊断工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规范化诊断体系,并构建了国内第一个面对患者的公益性遗传性皮肤病论坛(www.pkugene.com)。
(北大医院皮肤性病科 林志淼)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