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高尚师魂 弘浩然正气——写在第28个教师节之际

筑高尚师魂 弘浩然正气——写在第28个教师节之际

        中国有着优良的师德传统,师德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关系到民族精神的走向,关系到国家兴亡。自1984年设立教师节以来,我们已经度过了28个专门纪念和庆祝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日子。教师节,表达了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感激、尊重和期待。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这种职业对从业者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任何一样社会分工,首要的职业道德就是敬业,教师也不例外。然而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旦成为了人民教师,就必须谨记“坐冷板凳,吃冷猪肉”的范文澜;必须谨记恪尽职守、殉职在讲台上的孟二冬;必须谨记那些在天塌地陷的时候,用不屈的脊梁护卫弱小生命的伟大师魂。2012年,张丽莉,一位人格如名字一样美丽的中学教师,在生死关头舍己救人,用无私大爱谱写的生命赞歌,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塑造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就是这些教师,把本应该献给自己孩子的爱献给了别人的孩子;就是这些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守候着渺小的人类所拥有的伟大灵魂。

       师德既是教师的价值取向,也是教师的行为准则,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和高尚之处正在于此。当中国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攻关时期,当社会特别需要高风亮节、特别需要弘扬正气,人民教师只有一种选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职业的要求与社会的需要,使得教师应该是,也必须是道德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

       尊师重教的社会共识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师德传承与创新的首要前提。

       人类对于至善的追求、对于道德的守望,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热爱和关怀,教师这一职业也因此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正是因为这种大爱,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才会用最神圣最美好的词汇来赞美教师。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词也逐渐成为人们对老师的特定称谓。

        中国文化中有着浓厚的“尊师”传统,尊师重教也明确列入政府工作的要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五次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要培养大批优秀教师,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北大教师是时代的标兵,是道德的楷模。百余年来,教师们以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博大的胸怀营造了独特的北大文化。王选、孟二冬、姜伯驹,他们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培养和造就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和领导性人才做出了卓越努力。北大教师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与全社会的尊重。

      尊师重教的社会共识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师德传承与创新的首要前提。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师的形象不容玷污,教师的尊严不容诋毁。当教师沦为“俗人”“庸人”甚至“恶人”,人类对于自身之爱,对于道德的固守,便可能会濒临沦丧的边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中树立起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道德传承与创新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更是社会和历史赋予教师的崇高使命。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想困惑甚至精神危机。坚持什么样的信仰,培育什么样的道德,树立什么样的信心,怎样疏导和解决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让我们记住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

      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邓小平

      要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进行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巩固和发展人民内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移风易俗,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世界观、人生观,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江泽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胡锦涛

        从苏格拉底到卢梭,人类文明在孜孜以求中砥砺前行;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中华文明在谆谆教诲中历久弥新。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为我国今后的教育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中树立起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教师的崇高使命。

北大新闻中心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