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北大 志存高远又出发

《人民日报》:北大 志存高远又出发

  6月的燕园,万木葱茏,繁花似锦。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北京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向世界发出宣言:

  “我们提出‘北大2048’远景规划和力争在第三个五十年的发展周期内实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设想: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北大建校120周年前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实现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用15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继续加快创建,巩固提升,将北大进一步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大体上到北大建校150周年前后,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力争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完成北大发展史上的第三次历史性跨越。”

  这是北京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向世界庄严宣告:不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要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之所以选择在这次会议上向世界发出宣言,是因为:对于全体北大人来说,这是一次重温精神、弘扬传统的时刻。作为我国最早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基地,北京大学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奋斗的过程中,积淀出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励北大人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奋斗的最大原动力。

  这次盛会,对于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大学来说,是一次蓄势待发、谋划未来的时刻。1998年5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从那一刻起,北京大学和很多高校一道,开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燕园,对北大提出殷切期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谱写北京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大学昂首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中国大学的发展进步,需要“先行者”的改革探索、率先垂范。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过程,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北京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大势所推、在所必然。”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要“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北大,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从历史到今天——

  北大积淀了110余年的办学传统与学术精神,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最坚实的基础,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正爆发出崭新的、旺盛的生命力

  光辉历程积淀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激励崭新征程。

  19世纪末,北京大学诞生于中国沉重的民族危机中,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自此,伴随着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的传播,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并在随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岁月中,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基地。

  一位美国的著名汉学家曾经指出,北京大学最大的特点,是跟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如此紧密,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放眼世界大学之林,一所大学在国家、社会、民族时代命运发展的进程中,联系之紧密,贡献之巨大,融入之深刻,都是罕见甚至是仅见的。

  百余年的发展史,令北大积淀了优良的学术传统。正是延续了这样的优良传统,十多年来,北大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部分学科和办学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尤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这样一名中国大学的本科生,本科四年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与EI论文7篇。一年后,他到英国牛津大学读博士,又发表了3篇SCI期刊论文,后入选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这位出色的青年叫张维加,是北大元培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

  元培学院,作为北大本科教学改革的先锋,带动了北大乃至全国各高校本科教育模式结构的深刻变革。它是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一项计划,学生在入学后不分专业,学习几个学期后,再任选校内专业。四年大学期间,元培学院的本科生由导师指导,量身打造培养方案。这种培养模式的设计体现了北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

  自2000年起,北大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大类平台课”等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至今共303门课程,涵盖“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六大领域,旨在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强调,“一所为世人所公认的一流大学,必须能够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进化之社会’,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具有这样的职责。”

  秉持着这样的育人理念,如今的北大已拥有1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教育质量和声誉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14年来,北大迈出的坚实步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探索。北大的实践经验不仅为中国大学共享,也将对世界各国的大学建设带来启示和借鉴意义。

  从世界到中国——

  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号角吹响至今,北大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前行。北大从未像今天这样,同世界一流大学如此贴近

  2011年10月18日,在北大未名湖北侧的镜春园,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办公新楼启用,这是为田刚院士领衔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建设的学术交流场地。田刚是国际知名的微分几何学家,1984年在北大数学系获硕士学位,后成长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田刚是近年来到北大工作的高水平中的一位。十几年来,北大以广纳贤达的胸怀,向海内外延聘高水平、创造性的人才。许多国际知名的顶尖学者,或被北大的礼贤诚意所打动,或被北大科研条件的改善和卓越的学术文化传统所吸引,陆续来到北大。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既是学术的中坚,又是所在机构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教授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如今的北大已经成为国际一流人才的聚集地和蓄水池,已拥有一支总数近500人的高端人才梯队。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正率领着一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担当教学科研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不仅将国际最顶尖的人才引进来,也要将本土的学生送出去。十几年来,北大摒弃“学校本位”观念,营造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利益为中心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2011年6月,一项旨在传播无边界互动学习环境的“世界课堂”在北大开展。北大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台湾大学通过互联网实现异地同窗教学,同学们说,“我们身处北大,但我们的视野是整个世界。”

  多年来,北大鼓励相关专业使用外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建设覆盖本硕博各层次的、多专业的,集访问学者、短期交换、假期学校等为一体的国际化培养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北大已与海外20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其中包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悉尼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参与海外各种交流的学生人数也由2008年的500余人增加至2011年的1300余人。

  与此同时,北大斯坦福中心、北大耶鲁微电子与纳米研究中心、北大—南加州大学“北京研究室”、中澳卫生合作中心先后成立,北大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协同创新,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将国际最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引入并有效利用。

  努力取得了成效。2012年3月,汤森路透“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公布的数据显示,北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18个学科先后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在国内各高校中遥遥领先。其中,北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已经进入全球前0.1%。

  身处北大,坐拥世界。北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般“亲密无间”。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由衷感慨:“中国大学比世界上任何大学的发展都要迅速。建设顶尖大学,我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会让我们等太久。”

  从“创建一流”到“走在一流前列”——

  为了更高远的目标,北大和所有中国大学都需要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大跨越”

  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有这样一个时间表:

  从1898年到1949年,是北京大学发展的第一个50年,这个过程,北京大学从无到有;

  从1949年到1998年,是北京大学发展的第二个50年,这个过程经历了新中国成立、高校院系调整,北大成为全国科技、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总体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从1998年到2048年是北京大学发展的第三个50年。这个阶段以党和国家作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标志,以北大建校150周年和新中国将迎来100周年大庆为节点,是北京大学将迎来新的大跨越的50年,也是北京大学蓄势待发、将以强者之姿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的最重要的50年。

  如今,新的50年已经过去14年,未来的岁月,北大该如何实现跨越?这是全体北大人思考的命题。

  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党委形成这样的共识:“经过长期量的积累,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作已进入了质的飞跃的跨越时期,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当前和未来北京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旋律!”

  当然,跨越式发展需要具备使命自觉和创建自信,需要做到差距自省和奋斗自强。北大人深知,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不少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在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挑战艰巨,任重道远。特别是当前国内外高等学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不进则退,慢进即退,形势逼人。北大人自觉地选择了一个崇高的事业和目标,也就选择了一条艰苦卓绝的奋斗之路。

  于是,这样的共识逐渐形成:

  北大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主线,深入实施五大战略:“一是文化引领战略。一流大学有精神方成气象,有文化方有灵魂。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提升软实力,追求有灵魂的卓越,创建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的世界一流大学;二是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注重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要瞄准学术学科最前沿,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打破常规路径和模式,有所大为、有所小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集成聚焦战略。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资源约束,要突破这种约束,唯有着力提高资源集聚力,改革体制、交叉整合、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四是开放合作战略。要把国际化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作为北大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大幅度提高开放与合作水平,巩固发展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关系;五是和谐发展战略。要把坚持和谐发展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导向,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就在这个6月,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嘹亮的号角再次吹响。

  从“创建一流”到“走在一流前列”,为中国大学以强者之姿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北大,已经出发!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