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脚步】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化机制改革 打造一流研究生培养基地

【发展的脚步】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化机制改革 打造一流研究生培养基地

   近十年来,北大研究生教育以继续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任务,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工作核心,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在生源选拔、培养模式完善、学科建设、导师遴选、奖助体系、学术规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并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机制体制的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决策参考与支持作用。

    (一)学科布局不断完善,新型交叉类学科快速发展,研究生培养能力明显加强

    截至2012年4月,北京大学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共计4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我校学位授权学科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的特点,在基础学科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在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和应用技术领域也有着较好的发展势头,研究生院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加强对各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有关领导决策。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003年的32个增至现在的4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34个增至50个,专业学位授权种类由6个增至29个。

    研究生院以学位授权学科申报、评估和考核工作为契机,推进学科建设规范化管理。2004年、2008年,我校先后有33个和37个一级学科参加全国第一轮和第二轮一级学科评估,前两轮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的学科数分别为11个和9个,排名前5名的学科数分别为29个和31个。全国第三轮评估于2011年12月启动,我校经过全面动员、周密部署和积极准备,共有48个一级学科参评,是三轮参评学科数最多的一次。

    (二)满足国家建设需求和学科发展自身需要,强调分类培养,根据不同培养目标提供不同培养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进行分类培养是国家建设需求和大学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2004年,北大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国内首先提出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应用型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缩短学制,逐步缩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学术型研究生则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并且积极推进博士生学制改革,延长学制,鼓励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和不授中间学位的硕博连读培养方式,保证了研究生的有效学术研究时间,使其受到更为全面、系统的学术训练。

    现阶段,我校把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博士生层次,在逐步缩减学术型硕士、扩大专业学位规模的同时,适当增加了博士生招生名额;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对国家重点学科、传统优势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重大科研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通过调整招生指标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

    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学校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努力营造适宜其发展的培养环境。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学校加大对其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学术规范、研究方法的训练,为其搭建广阔的研究平台,积极为其创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对于应用型研究生,北大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实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吸纳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增加了案例分析、工程设计等应用型课程,注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北京大学在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发展很快,现有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等29种专业学位领域,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承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4个教指委的组织工作,还牵头论证了应用心理学和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在全国首批尝试工程博士、教育博士(EDD)专业博士的培养工作和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在我国专业学位的学位类型和体系建立方面发挥了北大的引领作用。

    (三)研究生规模稳步增长,研究生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按照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自身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北京大学妥善处理规模和效益的关系,充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26800多人,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7700多人;硕士研究生19000(含非学历教育专业学位5200人)余人。硕士研究生在校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专业学位。近十年来学校在研究生规模稳定增长的过程中,注重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的科学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增幅较大,发展快速。正在为各行各业培养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

  (四)不断完善研究生招生办法,吸引优秀生源

    从2000年开始,北大逐步扩大免试推荐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和不授中间学位的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缩小公开招考研究生的比例;通过“夏令营”等形式将招生环节提前至免试推荐之前,以吸引优秀生源。2008年设立博士生校长奖学金,以高额奖学金吸引优秀生源。博士生招生从2004年开始,逐步由以考试成绩为基础的应试机制向以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与考核相结合的机制过渡,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研究潜力,改进面试方式,增加面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扩大了院系和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从2007年起,外国留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选拔录取办法,由原来的以考生应试考试成绩为主的选拔录取方式,转变为申请报名与考核申请人的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审核制”。2008年开始对港澳台人士采用申请—审核制选拔。

    2007年度,北京大学对招生计划做出调整,将研究生招生计划分为基本招生计划和调控招生计划两部分。基本招生计划用于落实基本培养任务;调控招生计划用于支持重点人才、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学科争取国家重大课题和经费。调控招生计划支持了科研经费充足、培养条件优越的学科、特别是重点基础学科的发展。

    2012年,心理学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子医学所与光华管理学院改革了博士研究生的选拔办法,由原来的以应试成绩为主的选拔录取方式,转变为申请—考核制选拔录取方式。同时,在物理学院光学专业、化学学院、工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行了以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

    (五)以研究生奖助工作为资源配置调节杠杆,稳步推进培养机制改革

    北京大学于2007年正式启动以奖助工作改革为调节杠杆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推进导师资助下的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要求博士生指导教师向博士生提供助研岗位并发放助研津贴;同时将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制定与学校、院系和导师提供的科研资助相挂钩,导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经费和所能提供的资助情况,向院系申请研究生招生名额,以此为契机,逐步建立导师资助制度的培养模式。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北京大学已经构建起了“以学业奖学金和助研岗位为基础、以助教岗位和专项奖助学金为补充、以调控招生计划为特点”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建立并完善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调控招生计划制度、研究生导师资助制度以及“三助”岗位制度,通过积极争取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资源,设立了“校长奖学金”、“才斋奖学金”、“闳材奖学金”、“科研实践创新奖”等多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项奖助学金。

    以此奖助体系为依托,我校大幅度提高并拓展了研究生的待遇水平和资助覆盖范围,理顺了院系、学科、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初步实现了“通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预期目标,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而且在国家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六)不断改进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自2003年开始化学学院第一个副教授担任博导以来,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改革博导遴选办法,选拔一批学术造诣较高、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充实到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当中,改善指导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保障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005年4月,北大出台了选聘博导的三个方案,进一步推动有关博导从固定资格制逐步向“导师申请”与“学生选择”相结合的不固定资格制的转变,明确博导只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工作岗位,而不是教授群体中的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现在形成了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跨世纪人才等为骨干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七)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与成果脱颖而出的培养环境

    为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在教育部的支持下,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承担和参与了包括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博士生国内访学、青年导师研修班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创新计划”研究生教育项目,既服务于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为全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自2009年起,为进一步完善我校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院制定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在学校层面正式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平台,由研究生院组织实施,建立起配套的经费资助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拓展项目类型及覆盖面,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2009年以来,创新计划项目总体规模增长较快,立项数目前基本稳定在40-45项,基本类型包括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论坛、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与改革探索等,不同类型项目分布比较平衡,参与院系包括了我校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实体院系,学科领域也随之覆盖到我校大部分专业。几年来,在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推动优质资源共享,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优良品牌并发挥社会效应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八)全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是国际化的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手段。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不但包括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教材与课程的国际化与培养项目的国际化,也包括国际交流平台的持续建设。

    生源的国际化。国际学生的招生和在校规模一直处于稳步增加趋势。通过建设系统的英文授课学位项目和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吸引优秀国际研究生来北大学习,使得国际研究生在数量、国别、专业结构等方面有较大改观。

   教师的国际化。我校物理学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历史学系等单位聘用了一些外籍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学校还以研究生暑期学校、海外学者讲座计划等形式改善目前研究生教学中外籍教师较少的情况,增加教师的国际化来源,丰富研究生教学科研活动的国际化程度;以联合培养指导教师出国访问计划密切导师之间有关研究生培养计划、过程、论文、质量的交流,切实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英文教学课程的建设。通过建设若干组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合理的全英文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英语水平,以方便打通我校研究生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学分互认,提升我校研究生课程质量,扩大和促进我校研究生的国际交流。目前开展英文授课的项目有: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硕士学位项目、光华管理学院国际MBA项目与国际博士生项目、法学院“中国法”硕士英文项目、政府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硕士英文项目、深圳研究生院中国法律硕士和美国法律博士双学位项目等等。

    研究生国际交流平台的建设。2007年,北京大学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开始较大规模地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累计派出研究生1500余名,有效地提升了我校研究生国际交流的规模与质量。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9年开始,在北京大学专项经费的支持下,研究生院设立了“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开展与博士论文研究相关的研究与资料收集工作、资助博士研究生开展“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这些项目帮助博士研究生们进一步开拓了学术视野、接触了学科前沿、提升了学术研究质量、建立了学术交流渠道,既为其自身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动力,又有助于促进我校同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

    通过争取国家公派项目、校际交流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与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项目,积极建设北大研究生国际交流资助项目,北京大学已经初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覆盖面广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平台。2004年,有416余人(次)的研究生出国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11年,有近1490人(次)的研究生出国参加各类学生交流活动,其中博士研究生930多人(次),硕士研究生550多人(次),根据2011级博士研究生招生情况估算,在学期间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流的博士研究生可达到60%以上。2004年至今,累计有8000余人(次)的研究生通过研究生国际交流平台出国参加各类学生交流活动,有效增强了我校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

    (九)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绩斐然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学科建设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还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材教案建设、培育制度建设等培养过程管理建设以及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2003年至今,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累计投入数百万元建设近300门(次)课程,旨在全面提升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研究能力。其中,研究生院于2010年开始持续建设“才斋讲堂”,该课程从学科架构、学科的历史、学科间融合、学科的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学科素养,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培养满足国家建设需求的创新性高层次人才,增强北大学子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北大在课程建设中特别重视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课程建设,在课堂上对学生寓教于宣,寓宣于教,加强学术道德与规范建设,针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系统训练,在总结国内外学术规范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建设,部分课程建设的成果以“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创新能力建设丛书”形式正式出版。

    北京大学陆续制定、修改和发布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北京大学博士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北京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抽查制度》、《北京大学对受纪律处分和退学研究生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有关规定》、《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导师在答辩中回避评议制度的实施原则》等一系列办法,从制度层面上为研究生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与规范的学术环境。

    为了规范、科学地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院充分依靠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奖学金评定委员会、招生委员会等专家委员会和学院研究生教育办公室组织全校研究生相关事务,每年召开全校年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集体研讨年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2008年对招生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设立校长奖学金、开展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等举措,吸引优秀生源。2009年对研究生培养平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研讨,提出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举措,不断丰富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2010年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和专业学位教育集中讨论,旨在应对转型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构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促进培育更多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我校开始评选北京大学百篇优博论文,从当年度获博士学位作者的论文中评选出校级优博,经过一年的培育和跟踪,选送参加第二年全国、北京市优博论文评选,为培育优博论文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全国优博为例,从1999年国家启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以来,我校先后共有8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其中2011年度,我校9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中位居榜首。自2008年北京市启动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以来,我校共有16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其中2011年度7篇。

    (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不断探索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模式

    为了更好地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北京大学按照“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双重管理、资源共享”模式,开展了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培养是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是促进教育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得力举措,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

    中外联合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纽带带动了学科建设,促进了双方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与北大联合招生培养的国际知名院校有莫斯科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国立新加坡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早稻田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巴黎大学、东京大学等。

    与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也是一种重要的学生培养模式与交流合作方式,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的资源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目前联合培养的国内合作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国家纳米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清华和北京生命研究所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等。

    以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与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契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将实习基地作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北京大学已先后与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国际博览局就研究生实践实习达成多项共识,正式签署了《共建北京大学研究生实习基地协议书》,为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来源: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