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王杉:医疗"共同体"化解"看病难"(图)

《光明日报》:王杉:医疗"共同体"化解"看病难"(图)

       编者按: 长期以来,“看病难”一直困扰着许多人。一面是大城市的大型综合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另一面是社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门庭冷落、难以维持。王杉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不是哪家医院的事儿,而是牵涉到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王 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期从事外科临床实践与行业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现代医院建设管理、健康管理以及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与发展。先后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各级教学成果奖6项,承担和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3项。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设计的目标,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年来的奋斗目标。

  “医疗服务的关键不在于多建多少医院”

    “不仅要纵向联合,还要横向联合” “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病不再难”

  在北京昌平区八口村,35岁的小李患有红斑狼疮,因为“看病难”,一直没能得到系统治疗,肾功能已到衰竭期,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后来,昌平区阳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人民医院建立了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小李签约了家庭医生式服务,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人民医院肾内科诊疗。目前,小李的肾功能控制良好,已经恢复正常工作。

  像小李一样受益于“共同体”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共同体”单位已经达到240家。“也许明天就不止这个数目了。”3月中旬的一天,王杉告诉记者,他马上要到云南进行洽谈,顺利的话,“共同体”的成员数量就又增加了。不仅如此,今后还有可能跨出国门,辐射到周边国家。

  “医疗服务的关键不在于再多建多少医院,而是要更好地完善服务体系。”王杉认为,“医改的核心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并让公共医疗能服务于更多的社会群体,这其实是一个体系建设的问题。”

  自2007年9月25日开始,人民医院参照国际理念,开始主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这一医疗服务体系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IDS系统,即整合型医疗服务系统,这是一种在国际上广泛采用、并已取得良好效果的医疗服务提供模式。”王杉介绍说,IDS一般按照区域或医疗中心进行管理,将体系中的各类机构重新部署,使其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不同层级的医疗服务,而超出各自功能要求的,则转诊给共同体内其他医疗机构。

  王杉指出,只有将资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并提高利用率、引导病人的合理就医流向,才能真正破解“看病难”。

      “不仅要纵向联合,还要横向联合”

  实现了不同医疗资源的“纵向”联合,王杉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进一步实现不同医疗资源间的“横向”联合。“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医院拥有的资源,能够完全覆盖所有人的需求。”王杉一语道出缘由。

  “看病难”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的“难”,对于很多医务工作者来说也“难”。“例如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给孩子看了一辈子病,但自己生病了也很难挂到大医院的号。”王杉说,只有将更多医院以及服务机构纳入进来,才能将“共同体”做大做强。

  2011年3月8日,北京儿童医院加入到“共同体”中。这家拥有2600多名在职职工,加上离退休职工达到3800余人的专科医疗机构,加入到“共同体”后短短10个多月时间,就已有4935人次通过“共同体”到人民医院进行诊治,其中住院124人,手术71人。在2011年9月的周末双休日,人民医院完成了儿童医院2395名职工的健康查体,并建立了详细的职工个人健康档案。不仅如此,6月初人民医院遇到了两个棘手的儿科病例,通过“共同体”视频平台,由儿童医院的专家成功地解决了患儿的病痛。

  “我们在精神卫生方面没有优势,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联合就很好;口腔医院的颌面外科医疗资源好,我们之间也能互通有无。”王杉想到就做。沟通之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同级医院专科医院也加入到“共同体”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并共同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等形成垂直联系。

  如今,“共同体”经过四年多的摸索实践,已打破初创时的“1 X”模式,新的“X Y”整合型健康服务链已逐渐形成。

  “同一区域同级专科医院的加入,助推了各种医疗资源优势互补,学科发展,而最终受益者是老百姓。”对此,王杉很是欣慰。

  “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病不再难”

  “除了医生力量的支持,‘共同体’的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培养基层医务人员,让他们自己逐渐发展起来。”王杉说,“共同体”为他们提供的应该是一个软硬件齐全的、并能获得长期发展的业务支撑平台。

  “谁不希望在自家门口就有值得信赖的医院解决病痛?”王杉说,如果基层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都与大型医院一样,那么,把患者留在社区、基层,从而逐渐改变人们的就医习惯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共同体”内,医生可以获得继续教育和终身培训。利用信息平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视频,与人民医院的专家、教授进行“多点对多点”的会诊与讨论。会诊的同时还可以共享患者所有健康资料和病历资料。

  “视频会诊往往是由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根据自身遇到的问题发起的,讨论的专题往往针对某一具体的病例。”王杉表示,这种讨论真正实现了以全科医师需求为主导的,基于问题学习的继续教育培训新模式。

  “共同体”还提供基于网络的自助学习平台,借助网络化自主学习工具,完成典型病例病案的自主学习、自主测试的功能。对于疑难急危重病例的诊治,人民医院开放全部科室查房资源,如有需要参加的医务人员,可直接与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协管中心联系。

  此外,人民医院还建立了标准化、成规模的临床技能实验室,提供大量的临床医学教学模拟演练设备,帮助医务人员和居民完成基本临床技能的培训工作。

  这样一来,基层医院通过资源共享,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于大型综合医院,有了基层医院作为“守门人”,便能节约出宝贵的优质医疗资源,为更多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护理服务。

  “只有患者、基层医院和综合医院三方利益实现一致,才是有效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王杉甚至畅想,今后如果每个区域内都能建立起“共同体”,那么,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将不复存在了。

新闻链接:

  北京市昌平区阳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玉霞:

  和人民医院建立“共同体”一年时间,认识和利用还很不全面,但我们已经真切的感受到:“共同体”让社区医生能和三级医院一同进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最好的医疗服务。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人民医院院长宋昌稳:

  人民医院—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医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从北京延伸到山东鲁西南地区。促进了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大发展,筑起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桥梁。

                                                                                                  (来源:光明日报 )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