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脚步】科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创北大科研新局面
【发展的脚步】科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创北大科研新局面
近年来,围绕着“加快创一流”的工作主题,北京大学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在各领域的学术科研中均取得累累硕果。尤其是2004-2011年间,北大科研工作者不断实现着各项突破,理工医科到校科研经费翻两番,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中青年人才成长迅速,涌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
基础研究:前沿引领,人才摇篮
基础研究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摇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建设先进文化的坚实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为战略定位,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北京大学是一个以基础研究见长的研究型大学。长期以来,北大的基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截止目前,北大已先后承担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79项,获资助总经费达到24.8亿元。共有166位科研人员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1个科研团队获得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均居全国首位。科学基金极大地推动了北大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了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发现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
2004-2011年间,全国共资助杰青1580项,其中北大共有80位杰青获得者;全国共资助创新研究群体208项,其中北大获批17项,均在全国保持领先。
重大项目:面向需求 重点跨越
2004-2011年期间,北京大学有25位教授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1位教授成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承担973计划系列项目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973计划于1998年设立,是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重大基础性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于2006年设立,面向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旨在引领和带动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促进我国持续创新能力迅速提高,实现重点跨越。“十二五”期间,973计划调整计划结构,试点依托现有在研的973计划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进行重组,启动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目前全国共启动10项。北京大学张兴、严纯华教授主持的项目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经过专家论证,整合为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
国际合作:纵深发展 成效显著
2012年3月21日,坐落于北京大学未名湖北岸朗润园的“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揭牌。燕园里,像这样国际学术研究中心还有很多。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异国的老师、学生或研究人员,跋山涉水来到美丽的未名湖畔。
北大目前已有的国际学术研究中心有中国-爱尔兰联合研究与教育中心、科维理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UCLA理工联合研究所、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加坡研究能源中心、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联合研究中心。其中,北京大学-新加坡研究能源中心(2011)是首个亚洲高校获准成立的CREATE联合研究中心。
“向纵深发展”,是北京大学的国际和地区科研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的国际和地区科研交流与合作工作紧密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国际交流工作,在推进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合作研究经费也有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至2011年,项目经费增长近十倍。2010年全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到校经费,分别较2009年增长62.19%和8.41%。项目总量的提升,合作方式的改善,是北京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密切友好的见证,更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极大助力。
科研基地:汇聚人才 搭建平台
为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建有各类研究基地。这些研究机构学科覆盖面广,是学校组织重大科研活动,产生重大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更是学校汇聚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的研究高地,以及学校创新学术思想和高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头。
如今北大共有17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4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其中仅2004年至2011年新建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就有5个,而新建教育部、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达到23个。
近五年新建的5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分别是:2003年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新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2007年“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11年“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2010年“化学基因组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实验室的评估成绩,反映研究基地的运行状况。2004年至2011年,北京大学在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成绩突出,共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即:2010年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创新进步 影响深远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北京大学成果辉煌,2004-2011年期间,以北京大学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从1600篇增长到3000篇,平均影响因子从1.8提高到3.4,增长接近一倍。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2004-2011年期间,以北京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单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
由于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的重要科学贡献,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院士获得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继王选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北大教授。
截至2011年,北京大学已有36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居高校首位,体现出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来源: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