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首届科研“希望之星”评选揭晓

北大医院首届科研“希望之星”评选揭晓

  丹桂飘香、红叶似火的金秋十月,北京大学医学部迎来了建校100周年的纪念日。北大医院,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所附属医院,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医院,也伴随北医走过了97周年的岁月。医院领导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为了传承和弘扬北大医院优良的科研传统,支持各科室做好人才梯队培养工作,并鼓励青年人才在科研领域创新进取。由院务会研究决定从今年起设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希望之星”评选,希望能够为那些有较强创新能力、具有培养潜质的青年人才创造更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平台。由科研处和院团委共同举办的北大医院首届科研“希望之星”的评选活动,也拉开了北医百年庆典系列活动的序幕。

  首届科研“希望之星”评选共收到来自18个临床医技科室推荐的29名选手报名。经过学术委员进行了认真评议,优中选优,从中遴选出了10名选手参加比赛。10月23日下午,在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了首届科研“希望之星”总决选。院领导刘新民书记、丁洁副院长、刘玉和副书记、马兰艳纪委书记、王鹏远院长助理及部分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优秀青年人才到会并担任评选委员。

  比赛设立自我展示和中英文问答两个环节,其中自我展示部分由选手自由发挥,中英文问答环节选手先抽取英文问题,现场英文作答后,评委还可以再次提问。比赛主要从独立创新性、综合潜质、演讲技巧和中英文问答水平等方面对选手们进行评判打分。来自骨科的选手王宇主要介绍了他在国外从事脊柱畸形矫正的研究工作;泌尿外科张争从“新”结构拆字分别阐述了做科研的要素以及介绍了他在泌尿肿瘤新基因方面的研究工作;血液科刘微分享了她在血液病研究中的历程;肾脏内科刘立军列举了在IgA肾病的临床研究中做的大量工作;儿科廖莹展示了她在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中所做的工作;皮肤性病科林志淼介绍了他从“执着于特别”到“特别执着于”遗传性皮肤病基因研究心路历程;皮肤性病科汪旸以流利的英文和在皮肤淋巴瘤方面的研究征服了评委;肾脏内科朱厉介绍了她在IgA肾病发病机制方面所做的工作;普通外科汤坚强则从一个孤独的背影说起,讲述了他矢志不移从事科学研究的故事;泌尿外科虞巍则介绍了他是如何走上了科研之路。

  选手们的英文都十分流利,反应敏捷,对于问题略加思索便应答如流。评委们所提出的问题也十分犀利,例如如何分配临床和科研资源,在重点学科中如何为自己争取资源等等问题,甚至追问选手对某些事务看法,进一步考察选手创新能力、对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刘新民书记发表讲话,他指出人才是未来北大医院发展的希望所在,人才工作也是明年医院主抓的工作重点之一。此次比赛形式新颖、竞争激烈,能够发掘一些好的苗子。希望团委结合青年人特点,能够配合做好医院医教研工作。

  在院团委和院宣传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现场还进行了年轻人普遍接受的微博互动活动,场下观众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为选手们加油鼓劲,语言风趣幽默,舒缓了会场紧张的气氛,也使此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最终经过评委评审,五名选手获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届科研“希望之星”称号。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科研“希望之星”肩负着医院领导和老一辈专家们的殷殷期望,带领着其他青年才俊们从这里出发。

  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一届科研“希望之星”称号获得者

   1、皮肤性病科    汪旸

   2、泌尿外科      张争

   3、皮肤性病科    林志淼

   4、肾脏内科       刘立军

   5、肾脏内科       朱厉

(北大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