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学术十杰”暨首届“十佳导师”评选启动

第十五届“学术十杰”暨首届“十佳导师”评选启动

        12月7日下午,第十五届北京大学“学术十杰”暨首届“十佳导师”评选活动在光华管理学院新楼阿里巴巴报告厅启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研究员程代展,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沈艳,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潘习龙,以及20多所高校研究生代表和我校各院系研究生代表一同出席了启动仪式。北大研究生会副主席任庆鹏、教育学院青年教师蒋承分别主持了启动仪式和对话环节。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十杰”评选是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指导下,由北京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学术评选活动。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至今,“学术十杰”评选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评选一直秉承“繁荣北大学术,塑造社会精英”的宗旨,已评选出上百名优秀的青年学术人才。其目的在于弘扬北京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鼓励同学在科研领域发扬勇于攀登、不断进取的精神,并对优秀学术型人才进行表彰的舞台。

        “十佳导师”评选是今年研究生会在研究生院指导下推出的一个新活动。意在弘扬学术精神,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展示各院系研究团队风采,扩大优秀导师及团队的影响力,在北京大学内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十佳导师”的评选并不以学术成果作为衡量导师的唯一标准,团队气氛、同学对导师的评价、桃李天下的名门高徒风采都将是此次的评选指标。

        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发表致辞,强调了学术工作中导师的重要性,肯定了评选活动对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的积极意义。他结合自身攻读博士生的经历,认为导师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巨大,但与以前相比,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有限,或只停留在学术层面上。高岱希望导师能多与学生沟通,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也期望此次评选活动能打破以发表论文数量等机械指标作为唯一评考标准的窠臼,评出自己的特色。

        近日,一篇名为《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的博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博文讲述了一名被老师悉心培养并寄予厚望的青年才俊在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学术成就之后突然放弃了原本的学术理想,转而去做一名中学教师的事。在对话环节中,事件当事人程代展教授与饶毅、沈艳、潘习龙、蒋承四位学术界领军人,针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与出路的话题,围绕现实与理想、导师之力、科研的土壤、理想和未来四个方面,展开了一场智慧交锋与思想碰撞。

 
程代展教授与饶毅等对话

        饶毅首先讲述了程代展教授大学期间刻苦学习的经历,指出“受当时社会风气引导,大家都认为科研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他结合自己的女儿放弃科研转行电影导演的经历,认为人生规划是一种双向选择,“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学生也要积极投身到探索之中”。他鼓励大家在今后多尝试以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时兼顾个人兴趣和特长。

        程代展谈到,此次关于学术型人才的讨论并不单由自己的一篇文章引发,而是由于社会对于科研进展、人才培养的持续关注。他坦然说道:“越来越多的人反对我的观点,我理解学生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但即使这样,选择依然有合适和不合适之分。”程代展强调,一方面学生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有指导的责任。“如果我国培养的博士生都是中学老师,这是一种培养的失败,也是社会和教育资源的浪费。”通过此次事件,他更多地反思如何成为一位好导师,认为好导师对学生不仅要在学术科研上有所要求,还应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所关注和了解。

        沈艳提出思考:“是否一定要引领优秀的人才,走上导师认为适合的道路?”她以“山谷里的百合花”比喻人才,山谷里的百合花虽然孤单,却依然美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才都有个人的发展方向,在社会各个行业都可以有所成就。她认为,人生面对选择的纠结是一个正常状态,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和导师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要对自己有耐心,给自己和导师一些时间去寻找发现最适合的方向。同时,导师与学生沟通时要放下先入之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

        面对人才“逃离科研”的现象,潘习龙结合自己多次改行的经历表示理解,认为重新选择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他同时指出改行需要两点准备,一是考虑在新的行业有无天赋,二是能否坦然面对两脚踏空的情况。“规划里面一定要变化,一个人开始迷茫,就离成功不远了。”他幽默地提醒道,导师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但学生若执意选择不适合的方向,就“不是在推门,而是用脑袋在撞墙了!”

        仪式结束后,研究生会将就活动开展情况以及今年程序上变化的问题,向各院系研究生代表做进一步的介绍及意见征询。

(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