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一名气管闭塞患者

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一名气管闭塞患者

  新闻背景:半年前一位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走进北大医院。正值花季的少女,已饱受病痛折磨1年多了,因为气管狭窄,喉部保留有一个气管切开管,不仅不美观,还出现了明显的呼吸困难,爬一层楼即感憋气,日常活动严重受限。由于气切管上方的气管完全闭塞,已一年多不能发声,需要像聋哑人一样,靠纸笔和别人交流。这一切不幸都源于1年多前的结核感染。患者在感染肺结核后,出现气管上段及右主支气管狭窄,辗转于多家大医院,反复行支气管镜下电切等治疗,虽然症状能够暂时缓解,但没多久症状又重新出现,最后在1年前不得不进行了紧急的气管切开以缓解呼吸困难,但此后仍一直咳嗽、咳痰,活动耐量进行性下降,活动时气短,完全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她来自贵州的一个小山村,是村子里走出来的唯一一名大学生,家境贫困,这1年来反复就医已让家庭举债累累。所幸有一位来自香港的好心人听说这一情况后,资助3万元帮助她进行后续治疗。而各大医院看过她的情况后,均表示对她的疾病已经没有好的办法。香港资助人辗转找到了北大医院王广发主任。

  2012年初,小姑娘来到了北大医院。王广发主任在仔细查看她的病历、影像资料以及内镜下表现后,根据科室积累的治疗经验提出改变以前的治疗思路,尝试内镜下球囊扩张结合冷冻治疗加局部药物注射的办法来治疗这种严重的良性气管狭窄。由于患者已经过多方治疗,局部瘢痕组织增生非常明显,且气管已经完全闭塞,治疗起来难度相当大,并没有绝对的把握。术中还可能出现出血、气管破裂、严重感染、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王广发主任从患者的最大利益出发,认真研究了她的病情及手术的可行性,认为有一定把握,当然也要冒很大的风险。鉴于患者才20岁,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如果一直戴着气管切开管,将对她未来的生活、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评价,在与患者及其父亲进行充分沟通后,获得了他们对手术受益和风险的充分理解,并同意在北大医院接受支气管镜下治疗。

  2012年2月16日,在麻醉科的积极配合下,女大学生接受了第一次手术。支气管镜下看到,气管插管上端已经完全闭塞,没有任何的腔隙。王广发主任使用冷冻治疗对闭塞气管进行治疗后,局部出现了一个很小的腔隙。就是这小小的腔隙让全体在场的人看到了希望,这预示着这名患者的气管有可能挽救!随后开始插入扩张的球囊导管。3个大气压!4.5个大气压!8个大气压!原先完全闭塞的气管居然张开了,气管镜已经可以通过狭窄段了!这让在场的人兴奋不已。接下来,对局部撕裂的粘膜和肉芽组织又进行了冷冻,局部注射了糖皮质激素。术后,患者开始能够说话了,虽然声音还不够洪亮,但比原来发不出声音要强多了。

  两周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治疗。虽然气管仍然狭窄,但与第一次之前相比已经好多了,上次治疗后的管腔得以保持,术后小姑娘可以比较响亮地说话了,呼吸困难也有显著改善。这让已近一年不能说话的她高兴得不得了,终于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课堂上发言了!

  小姑娘又燃起了信心,她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有一天能拔掉放置了近一年的气管切开管,重回正常的生活!面对着患者殷切的期盼,王主任的内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能办到吗?他心里没有绝对的把握。有的医生也觉得拔掉气切管的可能性不大,应该“见好就收”,免得给自己找麻烦。可是,王广发主任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感,不轻言放弃,决定继续艰苦的尝试。小姑娘也决心积极配合医生,忍受随之而来的无法避免的痛苦。

  终于,这一切努力没有白费!7月的一天,王主任经气管镜看到小姑娘原来完全闭塞的气管已经开放了,并能保持长期的稳定状态。在进行了最后一次治疗后,王广发主任对患者进行了评估,认为拔管的时机已经成熟。患者听到这一消息后,兴高采烈,不时拿出小镜子照一照气切管处。气管镜后进行了堵管,一天、两天、三天……每一天,王广发主任都要去亲自诊察患者,生怕气道再次狭窄而前功尽弃。第四天,小姑娘仍然没有呼吸困难的表现,说明气管狭窄没有复发,小姑娘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在小姑娘脖子上放置了一年多的气切管被拔了出来!又经过2小时的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平稳。成功了!医患双方付出的艰辛和承受的苦难终于有了回报,小姑娘笑逐颜开。出院时,小姑娘满怀感激地说:“是你们救了我,是你们让我回归了正常的生活。你们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好大夫!”

        目前,这个小姑娘仍在我们的随访中,我们衷心祝福她幸福、快乐!

(北大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