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鹰:手上老茧一年掉了三四茬

刘海鹰:手上老茧一年掉了三四茬

图为刘海鹰(左一)正在与同事讨论病人病情。

        “您好!”一脸严肃的刘海鹰向记者伸出手,寡言少语。他的手干燥有力,只是,虎口下方有一块厚厚的老茧,像老树皮似地挂在大拇指的根部,几片茧皮已经翘起。

         这怎么会是一双外科医生的手?

        “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茬老茧了,磨两三个月后就老死脱落了。”助手王凯丰悄悄告诉记者,如此“高产”的老茧,是每周十多台手术打磨出来的。

        翻开人民医院脊柱科的手术记录,周一上午1台、下午两台;周二上午门诊,下午1台……除了周二、周四各半天门诊,刘海鹰只要在医院,每天都有手术,最多时一周做了22台手术。自2001年在国内率先创办脊柱科以来,刘海鹰已经完成5000多例脊柱手术,占整个科室手术的90%。

        脊柱科手术在医学上属于复杂的一级手术,只有正高级医师才能主刀;布满神经的脊柱,医生稍一错神就可能导致患者瘫痪。如此高强度、高密度的手术,终于让刘海鹰在去年4月因长期站立手术导致股动脉粥样硬化即将破裂,不得不自己躺上了手术台。

         靠止痛针,周四18时刘海鹰坚持给患者做完手术;周五,自己接受手术,在血管里安放了介入式支架。周末,医院正常调休。周一,刘海鹰又出现在了手术室——3台手术、8个小时!

        尽管是微创介入式支架手术,病人通常也需要休息一周时间伤口才会愈合;休息一个月才能复元。仅仅利用周末休息了两天,刘海鹰就再次披挂上阵了。“患者的脊柱病拖一天,就多一分瘫痪的危险!不能让他们久等。”

        刘海鹰一天做8台手术的纪录,是在2010年9月21日创下的。9时进手术室,22时出来。这一天,是中秋节三天假期的前一天。“那么多病人等着呢。节后再做,危险增加不说,他们还得多交好几天住院费。”

        脊柱手术几乎都会用到“椎板咬骨钳”,为了一点点“咬”掉增生的骨质,刘海鹰最多时一天要握住钳子捏合三四千次。长年累月,他虎口内侧留下厚厚的老茧。

       “老茧不算什么,两个多月前你要是看见刘主任的手,就知道什么叫疼了。”科室护士长黄杰记得那是3月的一天,刘海鹰连续做了近10个小时手术,下手术台时绷紧的神经一放松,已经没有力气脱下胶皮手套。黄杰帮他扯下手套时,才发现手套里一片血水——刘海鹰手上的老茧前两天刚磨掉,里面粉红的嫩肉经过手术钳10个小时的用力顶磨,已是血肉模糊。

        当时,刘海鹰接近虚脱,瘫坐了很长时间才缓过劲来,然后坚持去病房查房——手术后,哪怕已是半夜,他也要去查看一下病人的情况再回家,这是刘海鹰多年来雷打不改的习惯。他说:“选择了行医,便注定一生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为了保证手术精确,脊柱手术中一多半都需要用到放射仪造影,尤其是脊椎成型手术中,一台手术医生就要“吃(放射)线”200次左右。为此,刘海鹰需要穿着超过15公斤的铅衣防护,还要保证动作稳若磐石,往往是进手术室没到20分钟,身上就全湿透了。

        尽管有铅衣防护,但长期的放射环境,已经让刘海鹰的白血球数量降至正常值低限。有一次做完上午两台手术,刘海鹰满脸通红。一测体温,38摄氏度!再一查白血球指标,3000多一点——比最低正常值低了1000、比最高正常值低了7000。下午的病人手术已经排上,刘海鹰打了一针退烧针,稍事休息,又进手术室了。

        长期高强度手术,让刘海鹰颈椎、腰椎都出了毛病。体检报告显示,40多岁的他,颈椎状态近似70岁的老人。然而,一站上手术台,刘海鹰立刻成为一个全神贯注的“铁人”,一双手又稳又准。他完成的5000多例手术,无一例出现伤害神经等意外,连外国同行都啧啧称奇。脊柱先天性畸形侧弯90度、只能站着上课的坚强女孩陈晓庆,椎弓根最细处的直径仅有3.5毫米,而临床应用的椎弓根钉最细直径也是3.5毫米。上个月,刘海鹰严丝合缝地帮晓庆固定了椎弓根,矫正脊柱弯曲后,女孩长高了6厘米。

(来源: 北京日报)

编辑:玉洁